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青春躁動 拿捏有度《少年滋味》

時間:2016-06-09 03:15:39來源:大公網

  圖:《少年滋味》以一場音樂會作引子

  商業電影不一定雄霸市場,這往往是其他創作者的機遇。小本獨立製作、紀錄片之類在過去較少機會推出的電影,近年都多了機會在香港的銀幕上公映。最新的例子自然是,張經緯的新作《少年滋味》。以一部由社福機構出資拍攝的紀錄片,卻有機會在多張銀幕上做商業放映,它已是值得一記的電影/社會現象。\行光

  《少年滋味》由一場破合唱人數紀錄的音樂會出發,導演挑選了其中九位參與者跟拍,拍他們的生活、學校和家庭,旁及其身處的社會。這九個人,由小學生到剛剛畢業的青年人都有,導演呈現他們故事的手法,按?近乎一定的格式,訪談、友儕、家庭、學業、工作,攝影機走進多位主角的家庭,觀察他們父母的書架,家人間在餐桌上的互動,諸如此類。在一個特定時空下,該片為香港家庭做了一個切片研究,既有少年滋味,也未嘗不是中年的側影。

  無給答案 恰如其分

  片中所見的家庭多數環境不錯,起碼我們沒有見到住?房的被拍攝者出現(這個很容易理解,家庭環境太過困難的學生,恐怕不會有多大興致參與萬人合唱之類的活動),但在可說是衣食無憂的情況下,這▉些少/些小(一點兒)▉年人都有?某種說不出的困惑,對學校、對理想、對未來,他們早早就感受到壓力。

  或許是因為篇幅的限制(八十分鐘不到的片長,每個人物平均只有八、九分鐘的時間),電影的鏡頭總是和拍攝的對象保持一個若即若離的關係,沒有太多去“挖”他們背後的故事,或者深入的內心世界,除了跟來自青海,新來港的華仔回到故鄉外,整部電影拍的都是跟訪對象一些平常不過的日子。到底片中的名校領袖生與Band 3學校受欺凌的肥女孩,或者音樂小神童與父母“失蹤”的文學少女之間有什麼關係或脈絡,可能很受觀者個人經驗的影響,言人人殊。但整體觀之,雖說少年們的壓抑和不安清晰可見,但導演並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和方向,筆者以為這樣的處理是恰如其分的。

  保持距離 免陷泥淖

  張經緯導演在二○○九年憑一齣《音樂人生》一鳴驚人,以新人導演加紀錄片作品橫掃多個頒獎禮。對筆者來說,這多少和拍攝對象的個人魅力有關,讓導演和觀眾不知不覺被“主角”的觀點帶?走,看他在幕前如何反叛權威,思考人生,或與“偽善”的父親決裂,諸如此類的表現,其實多少也是為自己不能在演奏事業上更進一步開脫,而導演未能察覺這點,讓這部片多少有了宣傳電影的味道。在這方面,導演和拍攝對象的距離可能是太近,反被拍攝對象掌控了。當然,也有些紀錄片的導演十分自我,出來的作品多少變成了自我標榜,筆者就見過有導演同樣是拍青少年,結果把被拍攝的對象感謝導演的片段都放在電影之中……從這點來看,張經緯的《少年滋味》見到明顯的進步,攝影機和拍攝對象以及他們的家庭保持恰當的距離,也沒有讓他們過度發揮自我。雖然當中有▉些少/些小(一點兒)▉年少女,明顯有個人或家庭的問題。當然,像《音樂人生》這樣富戲劇色彩的人物,其實不容易遇到,這些人物往往是很吸引的拍攝題材,但如何拿捏是一個學問。

  可能是受到近年台灣紀錄片大行其道的影響,香港也多了機構贊助紀錄片的拍攝,甚至主動邀請紀錄片導演來拍攝某個活動或機構,《少年滋味》如是,之前還有楊紫燁導演的《爭氣》等作品,也有台灣導演拍香港青少年進行單車環台活動的故事。這類作品往往有一個盲點,出錢的機構往往出於良好願望,希望電影可以傳達正能量,呈現光明面(例如弱勢少年參加某個活動,結果改變人生的故事),但這種主題先行的做法對紀錄片往往是一種傷害。《少年滋味》的出品機構香港青年協會在這點上處理得很好,沒有太多良好願望或光明視點,而是平實地呈現青年人的故事。或許,這是資深社福機構自信的表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