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研究復原的粵劇紅船\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寶儀廣州報道:在陳笑風、倪惠英等粵劇名伶和粵劇專家的見證下,畫有粵劇臉譜的粵劇保護傳承大門緩緩打開,標誌?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
作為第七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主辦場所之一,六月十二至十九日粵劇節期間,澳洲、美國等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粵劇“私伙局”將在這裏進行多場惠民展演,還有十三場展演活動及三場粵劇沙龍。一個集動態表演、靜態展示和史料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將讓公眾更了解粵劇、懂得粵劇、進而學會欣賞粵劇,使粵劇這一嶺南特色表演藝術綻放光彩。
粵劇藝術博物館沿荔枝灣涌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由基本陳列展廳、主題展廳、劇場、園林景區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展廳面積1900平方米,展線長約318米。走進陳列廳,各種華麗的戲服、精美的頭飾和道具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件竹水衣。原來南方氣候濕熱,藝人穿上粵劇戲服登台表演時常常是大汗淋漓。工作人員介紹,為了保護好戲服,不要讓汗水沾到戲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劇舞台上最常用到竹水衣。“由於它用竹子製作,材質涼爽舒服,但穿起來很重,每次藝人們演出十分辛苦。”
竹衣隔絕汗水保護戲服
隨?時代的變化,粵劇藝人逐漸用別的形式衣物來取代竹水衣保護戲服,慢慢地就沒有人穿它了,甚至也再沒有生產了。目前被粵劇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竹水衣由八和會館捐贈,其由八和會館叔父輩留下,是八和會館保留的唯一一件竹水衣。
記者現場親身嘗試,發現聲光電體驗與互動技術讓粵劇藝術變得可視、可聽,點擊戲服陳列區的可觸控透明顯示屏,戲服各個部位的名稱介紹都能一一掌握。在唱腔流派介紹區,戴上耳機就能聽到穆瓜腔、打洞腔、回籠腔等不同唱腔戲曲。
舉辦“遊園驚艷”系列活動
昨日開館儀式上,主辦方播放了建館歷程視頻,同時聘請八名“粵劇藝術博物館粵劇傳承大使”、授予十個“私伙局”“粵劇藝術博物館首批粵劇中心團隊”稱號。此次開館活動適逢四年一度的“羊城國際粵劇節”舉辦的契機,將組織舉辦粵劇專題講座、展覽、大賽等系列主題活動,進一步提升粵劇藝術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在粵劇節開幕前夕,舉辦“遊園驚艷”粵劇主題活動,特別邀請粵劇名家帶領粵劇愛好者參觀“百伶圖”,回顧粵劇歷史,講述粵劇小趣事;繪製粵劇▉面譜/臉譜(Facebook)▉;現場創作傳統粵劇人物造型等活動,通過新穎的方式,有趣的表現手法,把傳統、藝術和時尚結合起來,進一步引發更多年輕人對粵劇的關注。
粵劇節期間,粵劇藝術博物館將舉辦十三場展演活動及三場的粵劇沙龍活動。屆時,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將齊聚於此進行粵劇藝術的切磋、交流。今年下半年,還將舉辦粵劇為主題的攝影美術大賽、系列粵劇藝術講座等,讓粵劇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
粵劇藝術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127號,今日(六月九日)正式開放,逢周一休館。
讀者可搜尋微信官方帳號“粵劇藝術博物館”進行網上預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