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artin於香港度過四年快樂的童年時光後,跟父母回英國生活
胡海輝導演,一條褲製作的獨腳戲《Gweilo》,從一本同名回憶錄啟發創作。創作者包括港人胡海輝、謝冰盈,與法國、芬蘭裔演員孫麥凱(Micah Sandt),故此劇中呈現的一九五○年香港情懷,便融合港人與外國人活在香港的生活感受,該些感受既屬過去、想像中的一九五○年,也有創作人揮之不去的二○一六年香港情。\何俊輝
《Gweilo》描述英國長者Martin在彌留之際回憶起七歲(一九五○年代)時隨父母來香港生活了四年的經歷,這段經歷令他返回英國後也習慣吃中餐,而且從沒忘掉香港。
Martin在香港的經歷曾為他帶來生活衝擊,並影響了他的成長與人生觀,遺憾的是三位編劇沒有向觀眾解釋:一個愛香港愛到死的英國人返國後,為何不多次重遊或再居於香港?除了飲食習慣外,香港的生活經歷怎樣影響Martin在英國的生活心態?
新來港者的困境
此劇最過癮的是孫麥凱像精神分裂般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包括用英語演愛香港的Martin及其媽媽、視自己為過客(對香港沒感情)的Martin爸爸,以及用粵語演不同身份的港人,高度考驗演員頻密而快速地轉換角色聲線、語氣、語言和思緒的能力,孫麥凱演繹得非常流暢、自然,教觀眾讚嘆。
劇中提及一九五○年大量內地人來到香港,這些新來港人士的生活體會跟Martin一家的暫居者生活體會,其實分別不大。Martin一家來港前以為香港人的形象貌似清代人,到Martin的爸媽來港後發覺這兒天氣熱、環境嘈吵,有種種問題要適應,等於內地人來港後也要適應居住環境、工作或學業上的改變,甚至感到被歧視。接?Martin及其媽媽學到不少廣東話、認識到不少港人朋友並漸愛上香港,Martin的爸爸卻始終融入不到香港社會,等於內地人來港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愛上港式生活,而有些人總感到格格不入。換言之,《Gweilo》並非寫外國人活在香港那麼狹隘,而是使觀眾聯想到各族裔初抵港時的生活境況。
Martin適應了香港後便遭逢一些具戲劇性的生活經歷,如他的爸爸Frank於遠方戰死後,另一個重要的男人和一個有中文名字的初生嬰兒便闖進Martin與其媽媽的生命中,令本來的家庭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遺憾劇本欠詳細描述此男人、嬰兒對Martin那長久得多的英國生活有何實質影響。Martin與其媽媽在纜車車廂遇到奇勒基寶拍戲,令媽媽變得像急於索取簽名的少女影迷;Martin的媽媽為家庭糾紛找當時的總督葛量洪幫助竟得到見面機會(情節雖誇張,但可見上世紀五十年代外國人在港的生活圈子不大,而當年港英政府亦較重視洋人的生活質素,忽視港人華人的困境);這些細節無論對Martin還是觀眾,都是妙趣。
今昔仍有共通處
在包含弦樂與電子樂的一男一女樂隊伴奏下,孫麥凱於偶遇奇勒基寶等幾場戲邊演邊唱?能反映角色心情的原創歌曲,幾首歌均具爵士樂味道並唱得十分動聽,而他演、唱之餘又似興之所至地走到電子琴前有板有眼地演奏一曲,令人驚喜。除了歌,還有舞,Martin父母在石澳沙灘起舞的戲不止浪漫,還見到孫麥凱交錯地扮二人起舞,而又見兩個角色的分別,靈巧的演技變化十分精彩。至於用行李箱扮飛機跳“啟德機場之舞”,則是一場編得賞心悅目的獨舞。
Martin與其媽媽於半島酒店餐廳吃東西時才驚覺沒錢付款,這尷尬處境不但使觀眾替二人緊張,更重要的是把半島酒店(一直是全港消費最高的酒店之一)、山頂/半山區、四海酒店(不知當年有否這酒店?予人房租廉宜之感)、大牌檔、九龍城寨(Martin爸爸怕兒子前往這龍蛇混雜之地)等地的貧富差距彰顯出來,不禁令觀眾想到現今的貧富差距。劇中除了現場配樂,還播放了一些香港鬧市的環境聲,這做法既使觀眾更投入地體會到Martin面對的生活處境,又透過現今也存在的鬧市聲音,使觀眾意識到現今與昔日的香港有不少共通之處,一些共通毛病依然要靠市民同心協力去消除。
總括來說,《Gweilo》並非一齣由頭講台詞講到尾的沉悶獨腳戲,而是既有吸引觀眾追看的劇情編排和娛樂效果,又在社會與歷史的意義/變遷上、情感與情懷的表達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上,有?清晰兼具感染力的刻畫,使觀眾可邊娛樂邊思考。
一條褲製作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