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同學老馬,二十多年前從商,如今已經成為一家小有規模的工藝品廠的老闆。他原本是給一家生產拖鞋的外資企業打工,六年之後他跳出這家外資企業自己做起了老闆,依然是生產拖鞋。近十多年來,他一直只做外貿生意,而且訂單都屬於一個國家;雖然做拖鞋的利潤很微薄,連百分之十都沒有,他卻一直堅持在做。
“無利不起早”是句舊話,反映生意場上逐利的特性,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準確。也不僅是“無利不起早”,而且努力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生意場上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利潤,為什麼還要做,並且一直做了十多年?老馬的回答是:一方面製造業的利潤本來就低,對這樣的現實只能接受;另一方面是因為他九成以上的生意夥伴都是老主顧,雙方絕對誠信,生意零風險;再就是他生產的拖鞋是特供在酒店、浴場或者各類會所之用的,使用壽命不過幾個月──也就是說,生意以數月為一周期,可以長期做下去。
說到對方的誠信度,老馬介紹的一些情況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從做第一筆生意以來,他從沒有跟對方簽過合同,也就是對方下單,他生產、發貨,對方驗收過後隨即將貨款打到他帳上,對方也從來沒有拖欠貨款。
聽老馬這一說,我明白了,老馬之所以只做外貿生意,而十多年來只做這一國的生意,是因為非常穩定與可靠。所以,白手起家的老馬,如今經營的這家工廠的固定資產已經達數千萬元;當不少企業做不下去的時候,他的工廠依然紅紅火火,一直在正常運轉。當然,老馬這企業生產的拖鞋,我發現也比超市貨架上的同類產品的品質感覺上要更好,但價格卻未必更貴──對方之所以與他長期合作,自然也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不做國內生意,只做外單,在我看來,生意就是生意,不該牽扯太多,同時外國的某些文化傳統或者積極的東西,又是很值得我們認真體味和學習的。何況說今天的世界彼此競爭與互利互惠、相互學習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