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聖誕節目中,有一個美國鹽湖城的摩門大教堂的音樂會節目。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其教義和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不同,教規比較嚴格(例如信徒須遵守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獻給教會、不可酗酒吸煙)。摩門教的總部所在鹽湖城有一座宏偉的大教堂,有一個成員三百多、非常優秀的聖歌合唱團。有一次我們途經該市,在機場買到他們的鐳射唱片。那張光碟的內容都是嚴肅的聖歌,演唱的品質果然十分了得。我也抱?往年同樣的期望,準時打開電視機,以為節目的內容必多嚴肅的宗教歌曲,但看到的跟原先的期望大相逕庭,很是意外。
節目當中當然也有傳統的聖誕歌曲,但卻穿插了許多我沒有意想到的內容──出現了美國幼兒教育電視節目《芝麻街》中的一些提線木偶形象。因為是“提線”的,木偶形象都會活動,一如漫畫人物,各有名字,例如 “大鳥”、“曲奇怪獸”、“好兄弟‘伯特和爾尼’倆”等等。這個《芝麻街》節目在美國電視台已經上演了四十多年,這些形象在美國兒童中非常知名,已經延續了兩三代。
大教堂至少有三、四層,確是宏偉。在座的孩子特別多,和一般“做禮拜”的受眾不同,想必是前來的聽眾們都知道節目中不只是有聖誕節的詩歌,那些在幼兒教育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也會出現在節目中,所以把家裏許多學齡前的兒童都帶了來。可以想見,當這些只在電視上才看到的“人物”,都“活生生”地呈現在孩子面前,那個“大鳥”居然拿起指揮棒,擔任整個樂隊和合唱團的指揮,伴隨?台上出現的許多兒童演員載歌載舞地表演,孩子們的歡樂和笑容、兄弟姐妹間和他們的雙親之間的互動,使我這個耄耋老人止不住熱淚盈眶。
我把這一段電視節目傳送給在河北的年輕朋友,她看到以後,對比國內的情況,很是感慨。她說:“中國的父母,在小孩子的培育問題上,過多的植入了一些不適合孩子的東西。有時也不能完全說是‘植入’,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很強,會從父母那裏耳濡目染學到父母所期望的東西。父母都對孩子有太高的期望了,希望他們成龍、成鳳,所以從小就給孩子很多壓力。在中國小孩的身上,也許更能體現‘鬥爭’,孩子早早地進入競爭的模式中。你會在很多綜藝節目中,看到很多小孩‘駕輕就熟’、很熟練地進行舞台對話,也就是說?‘小大人’的話。孩子本來應該‘童言無忌’,怎麼就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了呢?顯然,在上台之前,父母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講就會討人歡心,當然還多次操練。二○一四年國內有一個比較火的綜藝節目裏邊的孩子,個個都看?討人歡喜,我想那是大人讓小朋友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觀眾。”
美國有一個專為孩子們的歡樂而準備的節日,叫萬聖節,或稱“鬼節”。到那天傍晚,孩子們會到鄰居家(往往是父母駕車帶孩子到附近,然後由孩子自己分赴各家)敲門,索取糖果。孩子們用稚氣的聲音說“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使壞),意思是如果不招待糖果,不遂願便會惡作劇一番。當然這都是善意的。我們當窮學生的時候,到那時會熄了全部的燈,裝作沒人在家。現在景況好一些了,就準備了糖果或小禮物。到時候來敲門的孩子不多,留下散發不完的糖果,還會覺得頗為失落呢。
中國也有孩子的節日,兒童節便是一例。我們在那一天給孩子講的,是要爭當三好學生,要他們“時刻準備?”,而不是要為他們尋求笑聲和創造快活機會。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到處存在競爭,可是過早對孩子啟動競爭模式,好嗎?孩子會不會在人生的長跑路上堅持不下去?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反思我們的學前教育,是不是應該多一些地還給孩子一個天真無邪的童年?在摩門大教堂音樂會現場直播所看到的,使我深感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太“成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