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留守到最後一刻的二十多名亞視新聞部員工,在亞視大樓向市民和記者揮手告別\本報資料圖片
在亞洲電視熄機前後,亞視不少的員工接受傳媒訪問訴說各自不同的感想時,最多人提到的是“人情味”三個字,說亞洲電視是一間很有人情味的公司。
“人情味”到底是什麼味?很難確定。我感到的是甜、酸、苦、辣、鹹五味的混合體,而這個味道是不固定的混合味道,有一段時間會甜一點,有時又會苦一點。那麼到底是什麼味?只能說“人情味”就是“人情味”。
我在亞視的日子不算長也不算短,多次進出,加起來都有十一、二年左右,由廣播道開始,到大埔工業?,都留下了不少腳毛。我一直都在新聞部工作,以下的一些經歷,都發生在新聞部,其他部門會否有同類事件?我不能越俎代庖。
話說當年,世界上不管哪個地方,發生了涉及港人的突發事件,例如香港旅行團在外地發生車禍等,香港的媒體都會派記者前往採訪。由於是不可預測的、突發的事件,往往就會乘你不備,殺你一個措手不及。通常一旦發生這類事件,採訪主任即時向高層請示是否派記者前往採訪,決定前往,就要馬上通知文字記者、攝影師、工程人員返家執拾行李準備出發,“一門三傑”缺一不可;接?就要籌措出差費用,一般也有兩、三萬元應急錢放在寫字樓,但若突發出差事件接二連三,應急錢根本未及補充,試過因為剛巧是公眾假期,公司財務部沒有人,為了採訪那次突發事件,三個人僅僅是單程正價機票就已經用了近八萬元,幾個坐堂(主任或副主任級的同事)輪流讓同事?車到銀行按提款機,每人按銀行規定,每日最高只可提取一萬元,夾了五萬元,再給出差同事作為現金使用,整個過程花了接近兩個小時,同事出發去機場了,但大家的荷包也空空了。
亞視在內地多個城市都有辦事處,有香港派駐記者和攝影師,廣州、北京是常設的,上海也有過一段時間。記者和攝影師一般三個月輪換一次。起初的時候,沒有多年的採訪經驗,不可能被派駐內地辦事處,後來有經驗的記者和攝影師少了,多了一些年輕人,只有一、兩年採訪經驗,也會被派到廣州,甚至北京駐守。由於採訪經驗和社會經歷都少,除了要照顧他/她們工作上的需要外,有時候還要照顧他/她們的情緒,做心理輔導,聽他/她們發的牢騷,一般這些“輔導工作”都會在夜間新聞之後,已是晚上十一、二點的事情,隔?電話聆聽、分析、安慰、建議,短則一個鐘,長則兩、三個鐘,電話講完,已是凌晨一、兩點,才能離開公司返家。例如有一次,駐廣州記者去廣西採訪突發事件,沒日沒夜兩、三天,剛回到廣州,又接到指示往粵北做另一宗突發事件,趕到粵北已是深夜,再趕去現場已是凌晨兩、三點,採訪完乘車趕到市區中的酒店傳片、寫稿,完成所有工作已是清晨六點左右。同事已連續工作四天,休息時間加起來不足十小時,本來此刻應該讓同事先休息再作打算,但記者剛洗完澡,接到電話要他返回現場(要再驅車兩個多小時)做一個“白天扒”(“扒”即是記者在現場拿?咪高峰的錄影報道),同事自然很不高興,因為沒有任何新進展,加上已辛苦工作多日,想先休息一下。這個時候就要作出適當的處理,既讓同事有時間休息,又不會打擊同事的積極性。
很多曾在這裏工作的人,都會認同亞視是一個大家庭,人情味濃厚,也正因如此有人形容亞視是一家家庭式管理的企業。但也有那麼一段時間,人情味變質了。主要是在某個年代、有來自某公司的管理層入主之後,就動手把多個之前因工受傷而要轉往其他部門工作的舊員工開除。人家為了公司工作而受傷,不能勝任原本的工作,原來的亞視老闆體諒,將他們轉往其他崗位,但新老闆一到,就把他們給開除了。接?,還要改變工作模式,要求一人多功能,有年近退休的同事表示不想參加培訓,第二天就以不服從工作安排為由而開除他們,幾個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員工險些連退休金也不能取回。幸好那些所謂新管理層也只是待了那麼幾年,就走了,但原來的人情味就有那麼一點變質了。
二○一六年四月一日,終於到了亞視免費廣播的最後一夜了。
沒有任何的儀式,亦沒有生離死別的場面,或許事情已拖了一年多的時間;或許大家在三月初答應做多一個月那一刻起,就已經知道今天已是亞洲電視免費廣播頻道的最後一天了;甚至說最後一刻的道別卡,也被消失了,對於一班堅持至最後的同事來說,還有什麼可以訴說的?
當天日間,香港新聞、內地新聞、國際新聞、體育新聞、天氣報告如常般的準備好,一切都是來得那麼平淡有序,完了《六點新聞》,再接?是《夜間新聞》,不同的是,已不見日常趕新聞的混亂,跑出跑入,難得的是,大家都在互相提醒,最後一節了,不要大意,不要出錯。主播最後一句“各位後會有期”,圓滿結束了亞洲電視免費廣播的新聞報道。主播在最後一刻沒有眼含淚水,沒有抽噎,而是含笑和廣大觀眾道別,這就是專業。
最後一夜的《夜間新聞》,二十多個為最後一個直播新聞努力工作的同事,在新聞直播的同時,已聚集在直播控制室內,安靜地守候?、看?主播一字一句的報道,默默地支持?;《夜間新聞》結束的一刻,沒有人給我們歡呼、沒有人給我們擁抱,沒有攝像機在拍攝,也沒有照相機的閃光,但二十多人不約而同的一起鼓掌,還有同事發出呼喊,激動的情緒最終爆發出來了……
激動過後,大家各自執拾自己的東西,有同事建議不如到樓下和守候在大閘外的市民和行家打個招呼吧,剩下的二十多名新聞部員工,一起到公司大樓的大門,向?大閘外的市民和記者行家揮手告別。這一刻,有流?淚水的同事,有懷?不捨心情的同事,有腦袋一片空白的同事,也有?笑容滿面的同事,大家自然地揮手、拍掌,十秒後,一起轉身返回大樓內。真的是好奇怪的一刻,這一刻也成了第二天各傳媒的報道中最吸引視線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