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莎茲亞.西坎達/回歸纖畫彰’意象演義‘

時間:2016-06-04 04:00:30來源:大公網

  圖:《視差》為莎茲亞.西坎達迄今規模最大的動畫作品/大公報記者林巧茹攝

  【大公報訊】記者林巧茹報道:藝術家莎茲亞.西坎達(Shahzia Sikander)於巴基斯坦出生,對她而言,“創作人的天是無垠的”。她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莎茲亞.西坎達:意象演義”展出七十件最新以至早期佳作,皆以纖畫作為其創作和實驗起點,不斷測試不同媒界,如繪畫、裝置、壁畫、動畫、版畫和表演,作品均在回應昔日殖民地區等“意象”的表達。

  早年研習印度波斯纖畫的莎茲亞.西坎達日前來港出席今次展覽的開幕禮和座談會。她與客席策展人、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克萊兒.布蘭登(Claire Brandon)和助理策展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胡雅茜,一起向傳媒介紹展覽特色。

  展七十件作品

  其七十件不同創作,分別展於四個展區和一個偏廳。克萊兒.布蘭登說:“展覽強調意象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地域背景表現。她對語言的興趣亦延伸至歷史記載、詩歌和故事,並融會到作品聲效和標題中。”

  第一展區展示了莎茲亞.西坎達《微妙的重量》,她以水粉及石膏施於板上完成創作。此作品有限的色調和單一的圖像,與她早期的纖畫和肖像畫大為不同。莎茲亞.西坎達表示,這宛如藝術家的身體,腳底的根是沒有抓實地下的,恍如自己的創作是不斷尋求變化和革新。

  第二展區,克萊兒.布蘭登說:“這是莎茲亞.西坎達於二○○九年獲邀參觀美國一博物館時,受到啟發而創作了《精確的模仿》。她透過複製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的簽名來探討原件和複本的概念。”一七七六年,約翰.漢考克成為第一位簽署《獨立宣言》的美國人,其簽名是美國“政治”的表現。克萊兒.布蘭登說:“政權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所以政權會隨時間的遷移而有所更替。”

  沙迦風貌為題

  第三展區展出的作品是顯現莎茲亞.西坎達發掘圖像蘊含的潛能,研究“重複”和“翻譯”兩個概念。如《歌聲球》系列中,金箔和石墨構成數個以圓形為基礎的藝術變奏,表現牧牛姑娘髮髻意象的不同組合。“畫中迴旋的球體令原本平面的意象更顯生動,配以抽象手法,進一步令人聯想起其他形態的事物。”克萊兒.布蘭登說。

  來到第四展區,展示了莎茲亞.西坎達於二○一三年創作的《視差》,由一系列畫作拼湊而成,為莎茲亞.西坎達迄今規模最大的動畫。該作品原為“二○一三沙迦雙年展”製作,莎茲亞.西坎達花了長時間駕車遊走這個酋長國,沿途的沙漠風光以及鄰近波斯灣的地理位置,令她深深?迷。動畫除呈現當地地形外,亦可見她早期的意象蹤影。

  來到最後一展區,即偏廳位置,策展人將其新舊作一同展示。另一動畫作品為二○一○年創作的《最後崗位》,更明顯講及象徵殖民地主義的東印度公司。該偏廳展品是新與舊、傳統與創新的展現,首尾呼應前四個展區和展覽主題:“意象演義”。

  該展覽現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藝術中心展至七月九日。有關詳情,可瀏覽http://asiasociety.org/hong-kong/或致電二一○三九五一一查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