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星堆戴金面罩銅人頭像/大公報記者宋偉攝
雄踞西南的古蜀國是中國古代中原周邊地區頗具典型意義的“古國”之一,但典籍卻鮮見蜀史詳載。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歷史迷霧,充分證明古蜀文化是中國古代區系文化中具有顯著地域政治特徵和鮮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大公報記者 宋 偉
由大連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文物菁華展”正在大連博物館展出。展覽集結了三星堆、金沙文物菁華,以青銅器、玉石器為主,兼及金器、陶器,包括人物與動物造像、眼睛形器、玉石禮器及金飾等珍貴文物一百三十七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六十九件,諸文物不僅彰顯出古蜀技術文化與審美文化的特色,也是古代蜀國宗教文化的縮影。其中,三星堆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銅太陽形器、銅人首鳥身像和金沙金人面像、金蛙形器、魚紋金帶等代表性文物均是首次在大連亮相。
貼金青銅面具罕見
三星堆眾多文物中,大青銅人面具出土二十餘件,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銅人面具,在我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青銅面具的兩側上下及額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可將其上下串掛在木柱上,作為古蜀人的圖騰柱長期陳置、供人膜拜。
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闕顯鳳介紹稱,三星堆銅面具主要是作為籲請神靈降臨、祭祀祈禱的對象。這其中,戴金面罩銅人頭像十分罕見。黏貼金面罩,說明當時的古蜀人已經視金為尊。人頭像作為常設於神廟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貼金,其目的並非僅僅為了美觀,而與祭祀內容和對象有關,金面罩或許有娛神以使神更靈驗的作用。在眾多的青銅人頭像中,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僅有四件,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地位。
同樣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銅像之王”。人像通高逾兩米,雙手極為誇張,呈抱握狀。其代表的是國王兼巫師一類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時也是“神”,是集神、巫、王於一身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的象徵。這也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的青銅立人雕像。
闕顯鳳說,此次的展品以強烈的藝術個性和鮮明的“人與神”色彩,生動反映了古蜀先民“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神話和宇宙觀,展示出一個五彩斑斕的古蜀社會。
事實上,關於三星堆文化源起和消亡的考古爭論一直未停止。正因為三星堆出土文物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更為古蜀文明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金沙玉器豐富精美
與三星堆遙相呼應的金沙遺址,出土的祭祀品種類豐富,除數量眾多的陶器為實用品外,金、銅、玉、石、骨器以及大量象牙等大都不具備實際生活用途,而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古蜀國尚玉,金沙時期更臻於豪奢地步,成為先秦玉器的突出代表之一。金沙古蜀王國繼承和發展了三星堆時代形成的整套禮儀,以玉石製作了大量禮儀用品。金沙玉器光潤細膩,色澤艷麗,表面異常光潔。紋飾主要有獸面紋、平行直線紋、昆蟲紋等。金沙遺址也是目前中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
除玉石外,金沙遺址出土的石雕人物、動物像頗具代表性,其中人像均為跪坐。有研究指出,石跪坐人像應是商代以來人祭現象的真實反映。作為金沙遺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石跪坐人像目前已出土十二尊,均表現被捆綁的裸體男性形象。人像出土於金沙祭祀區內,有的與石蛇、石虎、石壁有規律地擺在一起,表明石像用於祭祀。
關於石像的身份,有專家認為其表現的是氐羌人的形象,亦有學者認為是為求雨而獻身的巫師形象,也有人認為是戰爭俘虜或奴隸的形象。但在中原商周王朝依然大規模使用人牲人殉的歷史背景下,金沙遺址中使用石像作為活人替代品的現象體現了其開明和進步的一面。
金沙遺址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章義表示,金沙文物承載了金沙先民虔誠的信念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凝聚了古蜀文化藝術的神髓精氣,顯示出深沉而自信的文化呼吸,是繁榮的金沙古蜀都邑宗教文化的縮影。
該展覽持續至七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