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吳敬梓放棄功名專心創作\陸琴華

時間:2016-06-02 15:35:32來源:大公網

  “乾隆間以博學鴻詞徵,辭不就。”這是《全椒志》裏的一段話,說的是吳敬梓放棄功名利祿的事。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文學家。晚年,吳敬梓居住在南京城內秦淮河大中橋附近,這兒雖然不在山上,卻跟巍巍鍾山遙遙相對,吳敬梓給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文木山房”,從此人們就稱吳敬梓為“文木先生”。

  清代程晉芳的《文木先生傳》裏有這樣的記載:“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

  雍正十三年,清朝廷為了鞏固和發展自身的統治地位,在全國各地大範圍以博學鴻詞的名義舉薦名流學者,進京參加清朝廷組織的科舉考試。乾隆元年,吳敬梓已經三十五歲,正是風華正茂,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年紀,安徽巡撫趙國麟出於愛惜人才之心,通知吳敬梓到省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吳敬梓礙於面子,去省城參加考試了,也被錄取了。等到要進京應試了,吳敬梓以身染重病為由放棄了進京科考的機會。據後來吳敬梓堂兄的重外孫孫金和描述:“先生堅?不起,竟棄諸生籍。”諸生就是太學學習的生員,包括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吳敬梓不願像其他人那樣追逐功名利祿,連參加科考的必備條件都不要了。

  吳敬梓出身世家,屬於名門望族的後代,遠祖曾經為明成祖朱棣立過功,出過力,賜千戶,封官爵。自此,家境走向興盛。從崇禎十六年起到康熙三十年,吳氏家族先後有中進士的,有中榜眼的,有中探花的,不乏少數。自然這些考中的人也都有了相應的名分,該做官的做官,該發財的發財,有人就這樣形容吳氏祖上是“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聲勢顯赫,地位崇高已到了令人稱羨的地步。

  吳敬梓自幼聰慧,過目不忘,早已被人們譽為“神童”。《文木先生傳》記載:“先生生而穎異,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稍長,補學生弟子員。”後人為吳敬梓編纂的《文木山房集》裏也有一段文字描述了他的才華:“敏軒少攻聲律之文,與青然相師資,而奇情勃發,時角力不相上下,遂齊名。”成年後的吳敬梓博覽群書,能詩善文,按理也應該像他的祖輩那樣“學而優則仕”,可是吳敬梓壓根兒從心裏鄙棄功名利祿。這正像他後來在《儒林外史》裏所描寫的那樣:“功名利祿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吳敬梓決心放棄科舉、鄙棄功名利祿是要創作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的腐朽性和科舉制度的罪惡性的小說。

  在南京居住期間,吳敬梓多次下揚州、儀徵,也涉足安徽宣城、浙江杭州等地體驗生活,搜集寫作素材,終於在接近五十歲時創作出了《儒林外史》,成為我國文學天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