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搭中環扶手電梯的途人,這天遇上一幕街頭活劇。一位外籍青年,在扶梯上手執大杯啤酒狂飲,手舞足蹈,他身前身後的男女,急欲躲避,但困於狹窄的電梯上不得下不得,外籍青年得意洋洋不停叫嚷,女途人嚇怕了,電梯到了中轉處的出口,有人急忙離開。
外籍青年在公眾地方鬧酒,玩的是歐美新近流行的網絡“豪飲遊戲”,玩意傳到香港,青少年覺得“夠刺激”,加入狂飲,追求醉中瘋狂的感覺。
“豪飲遊戲”年初登入社交網站,瞬即數萬人加入遊戲,每約十餘分鐘,便有短片上載,參加者拍下自己狂酒的動作,上載網上供同好分享,短片內容要求在短時間內狂飲,邊飲邊做狂野動作,片中所見,有人把一瓶白蘭地飲清,有人狂飲兩瓶紅酒,有人連飲十罐啤酒,有些鏡頭令人反胃,例如生吞金魚,咬雞仔頭……鼓動醉酒作樂、刺激官能的遊戲,本地青少年遂有樣學樣。
本港多個關愛團體指出青少年喝酒問題比吸煙問題嚴重,令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先後目睹兩家中學的一些學生放學後在街上吸煙,女生也吸,沒有遇上學生當街飲酒。青少年喝酒、吸煙,兩者同是社會問題,但關愛團體揭示青少年酗酒問題更嚴重。
東華三院的“遠酒高飛”酗酒治療計劃協助戒除酒癮,設酗酒治療診所,求診者年齡小到不能相信,許多十三歲便開始飲酒,其中一位每日飲啤酒十五罐;另一位十八歲中學生,四年前學飲酒,紅酒、白酒、啤酒、烈酒什麼都飲,經常聚會鬥酒,自稱每鬥必贏,覺得再鬥沒意思了,轉為獨飲,每晚關房門自飲,每次烈酒一樽;另一位求助者,二十二歲學飲,初時飲不完一罐,發展至每日需飲啤酒三打,持續八年,現正靠診所提供藥物控制;再有求診者,每日飲紅酒七支、罐裝啤酒七十瓶。這些人都患了酗酒病,當中不少出現風濕、關節、肝腎等問題。
偶然與身邊青少年交談飲酒起因,有說“少量有益身體”、“男仔應該會飲酒”、“女仔要出來應酬”、“識飲有助社交”、“酒量會練出來”、“不會上癮”……看出有些觀念受父輩或電視廣告影響,“少量有益身體”這話經常聽到,滲入青少年生活習慣,他們對酒的認識來自身邊長輩及社會文化。
“唔開心”是青少年嗜酒的起步,“借酒消愁”這句話深入青少年腦海,卻忘了“酒入愁腸愁更愁”。幾位知心小朋友訴說不開心,一起買酒學醉,其中四至六年班的學生,比例較高。未成年到酒吧、卡拉OK喝酒的現象很常見,大埔區很多酒吧,假日晚上,可以看到許多青少年蒲吧,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
買酒比酒吧方便,即興即買,大部分店舖不限少年買酒,兒童買酒“無王管”,有三名十至十四歲的“小密探”,分頭到十多處買罐裝啤酒,一位小密探走了十四家,在九家買到,另一位遇店員詢問,他回答替爺爺買的,順利過關,再一位小密探十四家全數買到,成功率百分之一百。
青少年及學生喝酒陋習養成,互相影響,漸成風氣,使人憂慮衍生為社會問題。有關當局何不對零售點規定限制買酒年齡,保護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