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出產的故事片有686部,其中能上院線的有320部,比起2014年的259部大幅增加。片量是多了,票房也連年上升,大家關注的是質量能否提升的問題。
今年,中國電影家協會宣布了“批評家選擇”的2015十部推薦電影,包括:《老炮兒》、《烈日灼心》、《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狼圖騰》、《十二公民》、《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解救吾先生》及《一個勺子》。其中的《捉妖記》備受爭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就批評票房最高的《捉妖記》(和《美人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代表中國電影產業的成就。
黃教授批評《捉妖記》是弄一個小蘿蔔妖,加上男人懷孕,“全世界電影找不到一部(這樣的),這叫什麼文化?”就創作而言,《捉妖記》的“男人懷孕”設計的確可有可無,但《捉妖記》是有其貢獻。電影為綜合藝術,不止於故事和劇本。《捉妖記》在電腦特效方面展示了國產電影的高水平,可說是個里程碑。
至於方勵“跪求加場”事,黃教授亦指:“藝術片都要靠下跪來生存的話,這是什麼世界。”院線對藝術片不關注,在商業社會是必然的事。所以看電影業的發展有不同角度,一般大分為兩種。專業人士眼中的電影只有好與不好的,電影商眼中的電影就只有賣座與不賣座的。
有些電影迎合低級趣味,追求大製作、大明星,內容空洞,邏輯不通,為了賣座不擇手段。但值得留意的是,同樣有以上的想法和做法的電影也不一定賣座。電影的賣座與否並無必勝方程式,也沒有“劣勝優敗”的必然性。反過來說,正如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尹鴻指出,“中國電影從來沒有一年像去年一樣豐富。隨便說一片名,從去年的《狼圖騰》開始,《山河故人》、《老炮兒》、《闖入者》、《聶隱娘》,這些過去根本不可能進入市場的電影,既有很高的藝術品質也有較強的力量,同樣得到了幾千萬甚至過億的票房。”
從樂觀的角度看,去年的確有一批看似小眾電影而票房卻不錯,證明大家口味也在提升之中,電影人亦應注意這現象來調整製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