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洛陽牡丹甲天下\作者供圖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說的是西晉時外鄉人左思來都城洛陽做官,斷續數年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三都賦》,被官民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價上漲,紙張斷賣。左思的《三都賦》分別是《魏都賦》、《吳都賦》和《蜀都賦》,主要不是寫京城洛陽,看得出那時的洛陽人並不斤斤計較,只要文章好,就肯定,就傳揚。
《三都賦》的故事反映出古時洛陽人逐雅棄劣的高尚品味。其實在古代洛陽,景色非常優美,因為那時洛陽就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了,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文人墨客,寫下數不清的詩詞篇章,不少留傳至今便是明證。寫洛陽,當數春最好。「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洛陽先民,不僅賞識《三都賦》,還用勤勞的雙手綠化家園。「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春天勾起游子思鄉的情緒,夢寐以求隨春風回到洛陽。
春色爛漫,以國色天香的百花之王牡丹最具代表性,「洛陽地脈花最宜,尤為牡丹天下奇」。此一句道出洛陽的天時地利,富饒物華。「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讚頌了為之付出心血的歷代花匠。「洛陽牡丹甲天下」,更是對洛陽牡丹所處地位的極大肯定……不僅於此,洛陽的多處名勝古蹟,人文遺址千古傳誦。「洛陽吹別風,龍門起斷煙」。寫的是洛陽大八景之「龍門山色」。「步登北邙阪,遙看洛陽山」。俯視四下川巒宮闕的絕佳之處是「邙山晚眺」。「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一首詩含納「金谷春晴」和「天津曉月」兩處勝名勝,這又是一種形式的洛陽紙貴啊。
洛陽的景色好,留住了多少外鄉人。寫下「記得舊詩章,花多屬洛陽」的「詩王」白居易,為官一世,四處奔波,最終選擇在洛陽養老,自號「香山居士」,不辭長作洛陽人,死後葬在伊水相伴的龍門香山。此前,還有太原籍的王之渙,以及北宋蘇州籍的范仲淹等詩文大家,都長眠在洛陽這塊寶地。在篤信風水的古代先賢看來,洛陽地脈好,地勢雄奇,乾實不淤的厚土適合墓葬,又作為多朝古都,名人匯集,人口興旺,故「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以致流傳「無卧牛之地」一說。考古發掘的唐三彩俑、馬、駝、獸,再現了大唐東都的市井風情,作一連接古今的媒介,讓這門埋沒千年的藝術瑰寶重放異彩。
數天下奇觀,還看今朝。位於洛陽城北黃河之濱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於本世紀初建成啟用,這座集水利疏蓄、旅遊觀光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人類巨作,凝聚着包括河洛兒女在內的智慧和辛勞。每當開閘泄洪,排水調沙,激流轟鳴,氣勢磅礴,如數條巨龍奔騰起舞,人在岸旁變得渺小。小浪底被媒體盛讚為「萬里黃河上壩體最長,庫容最大,施工難度最高的特大型世界級水電工程,創下三項世界之最,六項中國之最」,可是「當驚世界殊」。
坐落在洛河南岸的洛陽博物館新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幾易陋址,近年終於在此安家落戶。巨鼎式的建築外形,高聳威儀的華夏圖騰柱組合,極顯尊貴大氣,把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擺在來者眼前,未進館就感受到館藏文物的精美豐富,敬畏之意油然而生,「着實讓我們領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陽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這是一位小學生寫的。
此外,新開放的專業博物館和古代遺址星羅棋布,到洛陽旅遊,不可不去參觀。這麼多面目一新的旅遊景點和市容面貌,確實值得不吝紙墨,大書特書,古城煥發着青春活力,蒸蒸日上,「洛陽紙貴」的道理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