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帶腥味的錢去哪了?

時間:2018-05-11 03:16:19來源:大公網

  圖:達喀爾中央市場,一公斤大龍蝦售價約140港元

  【大公報訊】法國小說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裏描繪了生蠔的金貴,如今在法國一份海鮮拼盤的錢更抵得上西非漁工整個月的勞動。一邊是極低的捕撈成本,一邊是令人咋舌的海鮮價格,大公報記者在西非、法國和中國開展調查,試圖追蹤遠洋漁業捕撈中帶腥味的錢去哪了。

  在達喀爾有兩個地方可以直接購買海鮮,一處是距碼頭不遠的中央市場,一處是當地漁民停靠舢舨船的沙灘。在幾塊油氈布搭建的休息處,魚販正在叫賣大海蝦:「3500西非法郎(約50港元)一公斤。」一名上了年紀的漁工表示海鮮價格在過去數十年漲得不多。如果說在這個沙灘市場上海鮮的價格變化不大,那麼在黃色馬賽克裝飾的市場上,海鮮已被打上中產階級消費標籤。同樣品種大海蝦,在這裏每公斤則是1萬西非法郎(約140港元)。

  歐美中間商獲利

  塞內加爾漁民協會主席伊薩說,漁民從來賺不到錢,分銷商拿走最大利潤。中國水產總公司的輪機長喬輝也表示:「運輸成本高,我們在西非捕撈的魚很少運回中國,大部分都被歐美中間商買走。」

  事實上,由於價格昂貴,直到2004年中國國內市場上才出現西非海產,大部分珍貴海產都被端上了東京、紐約和巴黎高級餐廳的餐桌。目前海鮮的全球人均消費量增速每年超過1%,美國是全球龍蝦第一和蟹類第二大進口國,日本、法國緊隨其後。

  綠色和平塞內加爾辦公室海洋項目負責人艾哈麥德說,每噸位7500西非法郎(約106港元)是一艘船獲得捕撈許可的費用,再算上低廉的人力成本,若擁有遠洋漁船和社會活動資本,到西非捕魚便能賺得暴利,「食客們只會稍微感慨海鮮越來越貴,卻毫不關心盤子裏的美味沾着別人的血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