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為產業降溫 樹大國形象

時間:2018-05-10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西非海岸的中國漁船隊\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近年來,僅佔中國海外投資不到0.1%的遠洋漁業頻頻成為外交風眼,有專家開始反思遠洋漁業如何擺脫越補貼生產效率越低的困境。

  市場估計,每年中國遠洋漁業企業以燃油補貼來維繫盈利,給行業帶來了畸形繁榮。海洋專家李碩分析說,補貼增加和產能擴張似乎並沒有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以兩個漁業大省福建和山東為例,它們在2012至2014年間的漁船功率分別增加了149%和232%,而同期的產值增加僅為63%和77%,投入與效益明顯不成正比。

  始於2006年的燃油補貼是中國遠洋漁業快速發展的推手,當年全國遠洋漁業企業共獲得2.81億元人民幣補貼,到2011年這個數字則猛增至26.8億。

  李碩分析道,全球海洋正面臨無魚可捕的危機。面對這種情況,各國和國際組織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力度正在逐漸加大。事實上,面對西非等國對漁業管理更加嚴格的趨勢,中國已經主動給遠洋漁業產業降溫。去年12月7日公布的《「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至2020年遠洋漁船總數穩定在3000艘以內,幾乎意味着不再新造漁船。

  李碩說,中國的遠洋漁業政策對全球的漁業資源有着重要的影響。中國應繼續將更多補貼投入到漁業資源養護和保護的工作上,樹立負責任的漁業大國形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