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美國親台勢力一再挑釁意欲何為

時間:2018-01-18 03:16:09來源:大公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張騰軍

1月9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兩個法案,一是所謂「台灣旅行法案」,要求允許美國各級官員「訪問」台灣,允許台高官「訪問」美國,並鼓勵「台北經濟與文化代表處」在美活動。另一項法案要求國務卿採取措施協助台灣取得世衛組織觀察員身份。目前,這兩項法案均已送參議院審議,若獲通過,經特朗普簽署後即可生效。這一被蔡英文政府視為「外交」大捷的動作,可能給中美關係帶來嚴重挑戰,加劇兩岸關係緊張。

  炒作台灣問題意欲何為

  作為美國親台勢力的大本營,國會在台灣問題上一直扮演着負面角色,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人為製造諸多障礙,成為實現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的一大絆腳石。這兩項法案在眾議院獲得了兩黨超過一百名議員的聯署支持,並以口頭表決的方式無異議通過,說明國會中的親台勢力依舊強大。

  自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國內推動美台高層官員「互訪」解禁已是公開的秘密。國會親台議員此次「衝鋒陷陣」,部分源自於通過加強美台交流撈取更多政治收益的考慮,以為競選連任添磚加瓦。在國會山乃至美國政界,對台灣的支持幾乎是一種政治正確,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台友好的背後,根源在於對中國的防範。如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言,中國被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對美國國家安全形成巨大挑戰。因此,美國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抗中國,這種冷戰思維促使親台勢力走到前台,直接推動美台同盟關係的強化,意在保持台灣作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上不沉的航母,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

  挑戰「一中」底線無異於玩火自焚

  1979年,美國國會炮製出「與台灣關係法」作為指導美台關係的主要依據,但即便該法也禁止美台高官「互訪」。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上講,官員「互訪」的實現即表明承認對方為對等的主權實體。1996年台海危機的爆發,導火索就在於美國邀請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訪問」。後來,台灣地區領導人常借「過境」名義打擦邊球,行對美活動之實。能以「正式訪問」的身份與美國同級別官員見面,是台灣當局多年來求而不得的夢想。

  中國政府一直反對美台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美國國會試圖以立法方式突破官方交往限制,首先是對「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公然違背。若企圖得逞,則其破壞性絲毫不亞於特朗普在2017年初與蔡英文通話事件,將影響中國大陸對中美關係的戰略定位。其次,此舉為美台官方交往大開方便之門,將向台灣當局發出錯誤信號,鼓舞島內「台獨」勢力囂張氣焰,令兩岸關係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

  三思中美關係大局而後行

  目前,兩項法案在國會能否通過還不得而知。鑒於「美台軍艦互訪」條款寫入「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先例,此次若闖關成功也並非不可能。假使出現最壞的情況,特朗普仍有一票否決的權力。如何用好手中這一票,將是特朗普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可以預料,美國國內的親台勢力不會停止對台灣問題的炒作,加之蔡英文當局的「配合」,台灣問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繼續成為困擾中美關係的重要問題。

  在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之下,過去一年的中美關係開局良好、穩中有進,成為大國關係發展的一大亮點。雙方均應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盡力避免或減少負面因素的干擾,在台灣問題上尤其如此。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台灣問題若處理不好,將給兩國關係帶來災難性後果。

  如何運籌、謀劃2018年中美關係,相信特朗普政府已有考慮。美國國內對中美關係的發展近來多有悲觀情緒,但這並不意味着兩國政府應當隨波逐流,更不意味着應當拋棄兩國建交近四十年來形成的政治基礎與廣泛共識。相反,雙方更應加強引導,審慎處理有關敏感議題與核心關切。特朗普政府多次強調中美關係發展應放眼長遠,國會親台法案正是檢驗其是否具有戰略眼光的試金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