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當地露天礦山中的年輕礦工
剛果(金)的科盧韋齊市郊有一個礦石交易市場名叫馬松坡,名為交易市場,實際就是土路兩邊用紅磚壘起來的倉庫聚集地。
馬松坡市場灰土飛揚的入口,有一些因品位(單位體積或重量的礦石中有用礦物成分的含量)太低而被丟棄的廢礦堆,可見有礦童單腿跪在上面選礦,沒有專業工具,他們索性隨意撿來廢鐵用力敲打。據他們說,一天下來挑選出來的礦,差不多能夠賣兩美金(約16港元)。
七成青少年做礦工
據國際勞工組織稱,「對兒童來說,採礦和採石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都是危險的作業形式」。記者實地調查後發現,這裏出現礦童現象,根本在於剛果(金)國家礦業總公司「捷卡明」(Gecamines)留下的歷史包袱。加上如今政府教育和民生管理能力不足的真空,都給本地政府和外來投資者留下亟待解決的社會治理課題。
新上任的婦女兒童和社會福利部部長瑪麗說,自1992年「捷卡明」經營不善逐漸減產後,原本在礦山有穩定工作的大批礦工被遣散,直接後果就是婦女和兒童也被迫捲入到礦業工作中來。從一般的家庭分工來說,男人負責挖礦,婦女和兒童則多從事洗礦和分揀等輔助性工作。
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全球有效行動中心今年5月完成一項大規模社會調查,根據對該地區8732名青少年的訪問,發現近7成青少年都擔任着洗礦和選礦的初級工作。36.5%的礦童表明這麼做是為了生計,還有24.2%的人稱這就是礦脈的傳統。
瑪麗稱,在礦脈平均每個家庭生養四到五個子女的社會中,確實難以做到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當地13歲的Heritier和12歲的Fiston則表示,他們的父親作為家庭頂樑柱都沒有固定工作,而自己每天撿礦,純屬為了回答要「生存還是捱餓等死」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