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晚霞中的一處冶礦廠
18世紀末,當比利時的年輕地質學家科爾內在加丹加高原地區發現龐大的礦產時,他不會想到,後來的殖民鬥爭、國際政治角力,還有至今不絕的內戰和叛亂,使得地面下的礦產財富難以增進地面上人們的福祉,反而帶來了資源的詛咒。
如今,礦業是剛果(金)和贊比亞的最主要經濟支柱,也解決了龐大的人口就業。早在1956年,整個剛果地區從事礦業的勞動力就超過10萬人,其中大部分屬於國家礦業公司「捷卡明」。長達一個世紀的礦業開發史,這一地區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歷史上,比利時殖民者將在礦脈攫取的金錢源源不斷匯回歐洲,但很快也發現在英美霸權之下,自身的礦業利益很難維持。剛果(金)著名學者恩塔拉耶在《剛果史》中寫道,英美首先借助南非合夥人,變成這一地區礦業主要投資者,接下來還想獲得鈷礦和鈾礦等戰略礦產。欣克布洛韋礦區生產的鈾,用在了人類第一批原子武器上,被美國人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後來的冷戰中,這一礦脈更成為華盛頓地緣戰略的一顆重要棋子。
如此便不難理解,中國作為後來者觸動礦業利益格局,為何引發西方國家不快。再加上當地政府對社會建設的忽視,傳統石油公司對新能源產業的打壓,都導致中國企業屢屢陷入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