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剖解特朗普對敘、伊示強的「面子」與「裏子」

時間:2017-04-27 03:16:27來源:大公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谷寧

4月5日,敘利亞反對派控制的伊德利卜省南部小鎮遭受化武襲擊。在相關調查還未展開,誰是施害者尚無定論時,美國即一口咬定是敘政府軍製造慘案,不僅在4月7日凌晨,用59枚戰斧導彈打擊敘沙伊拉特機場;更反轉此前已軟化的立場,重新堅持巴沙爾必須下台。4月19日,美國務卿蒂勒森喊話伊朗,抨擊其支持和輸出恐怖主義,認為「伊核」協議有重複過去美對朝政策錯誤的風險,必須對其進行重新評估,並且不排除單邊退出協議。此強硬表態一出,美伊關係更顯緊張,不少人開始擔憂「伊核」協議的未來命運。

美在中東兩大戰略支軸型熱點問題上同時「揮舞大棒」實屬近年罕見。強硬的「面子」是否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中東戰略改弦易轍?答案還需從其政策意圖與戰略方向的「裏子」中細細計較。

強硬意在對內脫困、對外立威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特朗普政府連續在中東「展示肌肉」,其背後邏輯實為擺脫內外困局:

內政方面,特朗普執政已近百日,但諸事不順,民調支持率甚至一度跌至35%,成為歷任美總統第一年任期最低。「禁穆令」、「新醫改方案」遇困難推;閣員爭鬥不已,行政團隊難全就位;「通俄門」又持續發酵,不僅逼辭國安顧問弗林,更成建制派和民主黨攻擊特朗普的利器。此時,特朗普展現「強人」姿態,樹立有別於奧巴馬的「果敢」形象。通過軍事打擊敘機場與俄羅斯劃清界限,揚言重審「伊核」討好反伊勢力,以打擊共同敵人的方式,暫時緩和國內政治矛盾,拉升自身政治威望。

外交方面,一次動武和持續的威懾也可帶來不少好處。其一,奪取戰略主動。在敘利亞,美軍事打擊傳遞強烈威懾意味,讓各方必須將美機動作戰和武力介入的可能納入計算與考量。這不僅使反對派戰場失勢後,漸被俄、伊、敘主導的博弈平衡再次回擺;也為下一步奪取拉卡,搶奪反恐「早期收穫」壯大聲勢。伊朗大選將近,美此時強硬發聲,下戰術先手棋,對其國內選情施加影響,同時牽制伊朗選舉前後對美政策走向。其二,回應盟友訴求。奧巴馬時期,美與中東主要盟友沙特、以色列在地區熱點和「伊核」協議等問題上裂痕加深,關係跌至冰點。特朗普此番示強,既呼應了其競選時的中東政策綱領,擺出改變美在中東「廉價存在」的姿態;又給盟友的戰略背書,踐行對其安全承諾,藉此修補多對雙邊關係。其三,遠程敲山震虎。對敘利亞、伊朗和朝鮮的同步強硬,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形成彼此呼應,同振加強的威懾。特別是導彈定點打擊敘機場,向朝鮮宣示武力的態勢比較明顯。

未來難有根本性戰略轉向

但是,僅根據一時強硬舉措就判斷美中東戰略可能發生重大轉變,則未免言之過早。在敘利亞,美見好就收,暫無後續軍事動作。未來對敘政策,仍要完成打擊「伊斯蘭國」、鞏固地面力量平衡形勢、推動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政治談判這三步。無論哪一步都需要俄、伊、敘多方配合,如今自然也就不能獨自蠻幹。而對於「伊核」問題,目前伊朗履行「核協議」進展良好─這一點在蒂勒森18日向眾議院提交的材料中,也獲得了證明。美國重審協議多是政治施壓,而難以揪出伊朗破壞協議的「小辮子」。更何況,「伊核」協議是國際多邊協議,中、俄以及歐洲主要大國英、法、德都不願見其破局。美就算一意孤行,也暫時沒有另一個可替代方案,能在不對伊動武的前提下,抑制其核能力發展。因此,短期內美、伊關係或會走冷、緊張,但鬥而不破仍將是常態。

當然,從更根本的角度看,美當前戰略重心仍在亞太地區,朝核問題是更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燙手山芋」,這也就決定了特朗普中東政策會有小修補,但難出大變革。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怎樣,以軍事施壓為主要手段解決矛盾分歧遠非正道,美真正亟待調整的正是「欲霸不能」又不願妥協合作以謀和平的政策「裏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