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家長觀看孩子們在學校的課程展示\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愛文學校的學生在學前班開始學習說和聽,老師通過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幼稚園開始識字,第二學期開始學習拼音、偏旁,一年級開始全面學習拼音、漢字和短句,並開始使用電腦學習漢字輸入法。
到了初中以上,中文就成為輔助課程,但每天至少保持一節中文課。在時間分配上,英文語境的學習時間佔六七成,剩下時間是中文語境的學習時間。
課程方面,小學階段的數學用中文教學,科學課用英文教學。四位中英文老師一起備課,以確保學習進度不會受語言環境更換的影響,使教學進度可以循序向前。陸老師介紹說,「孩子們在中英文教室的學習是交替向前,這樣就讓孩子們學會用雙語思考,培養學生在不同語言之間自然轉換所學知識的能力。五年實踐下來,教學進度進展順利。」
教材方面,愛文學校在陸老師的帶領下,參考了能接觸到的所有中文教材。陸老師說,「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找材料,哪有合適的材料,我們都會拿來用。最後,我們自己編了一套用來測試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教材。到了初高中,我們會根據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的要求和標準測試來設定課程,並按照此標準編了一整套分級閱讀材料。」
陸老師表示,他們還在學校的電子書庫中增加了適合不同年級的閱讀材料和書籍,鼓勵學生大量閱讀來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