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從電報機到電腦 中文輸入系統由繁到簡

時間:2016-11-26 03:16:15來源:大公網

  圖:1950年代的日本松田漢字打字機\《洛杉磯時報》

  【大公報訊】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在電腦普及前,中國人為了在西方科技中融入中文幾乎花了一個世紀,這讓中國科技技術發展過程顯得尤為複雜。發明家們為中文打字機想出來的打字方法和持續的更新過程值得分析,甚至還可能對未來的通訊設備帶來靈感。

  1871年,電報機來到中國。為了使用這項西方科技,中國人不得不讓自己的語言放低姿態。一名荷蘭天文學家和一名法國海關官員首先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將每個漢字轉化為一個4位數的代碼,再將他們翻譯成摩斯密碼,這是可行的,但中文處於劣勢,這讓中文電報又貴又沒效率。

  與此同時,中文打字機還非常笨重。機器的主底座上有逾兩千個常用漢字。打字員需要通過操作底座最上方的底盤,並推動控制桿來選擇想要輸入的漢字。如果想打個不常用的字,需要在副底座上找好久。

  於是,許多發明家試圖尋找更好的辦法來發電報或是改造打字機,隨後找到了索引漢字的新方法:將他們分解成更小的單位。以四角號碼檢字法為例。這種方法用數字0-9來表示漢字四角的10種筆形,從字的左上按順時針依序取得字的筆畫,以取得四位數字,再用這四位數字來發電報或是在打字機裏組成漢字。對不識漢字的人來說,這種方法顯得格外深奧。不過,事實上這是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考慮漢字的構成。

  以英文為例,比起逐字地拼寫英文單詞,這種方法就像是要你去數一個單詞中上半部分出頭的字母數量(d b l h)、下半部分出頭的字母數量(p y g j)和都不出頭的字母數量。這種用抽象代碼來輸入漢字的想法即是漢字科技的開端。

  電腦在七、八十年代開始普及的時候,輸入中文的方法大量出現,造成了所謂的「輸入法戰爭」。不同解構漢字的方法帶來了不同的輸入法:除了四角號碼檢字法,也有三角號碼檢字法、部首檢字法或筆畫檢字法。還有人結合QWERTY鍵盤和電腦軟件,根據發音、拼音系統將字母轉化為漢字。

  最具有突破性的是,這些輸入法現在都可以預測文本。舉例來說,在使用拼音輸入法時,你只需要輸入一個詞各個字的首字母拼音,就會在屏幕上出現你想輸入的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