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又發現戰前炸彈,已經是第三次了,疏散變得駕輕就熟,在灣仔上班的朋友喜滋滋地在社交群組說:「明天多了一天假期了!」就像颱風襲港一樣,我們都彷彿忘記了,那萬分之一造成災難的可能性。
早上看新聞,訪問一些路人。有人說,他要到深圳上班,平時在灣仔鷹君中心對出的巴士站上車,他等了一小時,覺得不對勁,後來才知道封路了,巴士沒有了,不知如何去深圳,覺得無助,認為有關當局應該預早通知他雲雲。
按他說法,好像有關當局應該直接打電話到他手機,通知他封路的安排嗎?但即使我不在灣仔上班,都知道這件事,為什麼?因為我早上會看新聞。看新聞是一件很切身的事,或許你覺得馬來西亞變天、金正恩與特朗普在新加坡會面這些國際消息與己無關,又對許智峯搶手機、高鐵「一地兩檢」的爭拗感到厭倦,但新聞有一些消息一定跟你息息相關,比如早上的交通情況,我就曾經因為知道東區走廊壞車導致大塞車而轉乘港鐵,避開了上班遲到的尷尬。
不知何時開始,電視新聞總會找一些路人,事無大小都責難政府或有關當局。封路,造成交通不便,記者找心裏有氣的途人做訪問,彷彿合理不過。可是,新聞總沒有提到一點:路人本身都有責任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無論電視、收音機等傳統途徑,或社交平台的新媒體,只要肯留意,一定會知道炸彈和封路這兩件事,而香港不只是灣仔才有過境巴士,要上深圳,還有幾個人人都知道的方法。
記得有一個中學同學,在補習社做導師,有一次十號風球,他什麼都不知道,拿着雨傘,抵着風雨來到補習社門口,遇上另一個補習社老師—當時我們笑他物以類聚,怎麼可能在同一家補習社,有兩個不看新聞、不留意身邊發生什麼事的人。但現在似乎香港越來越多這樣的人,至少每次突發事件都會找到一兩個,說整個世界「阻住佢搵食」。世界不是圍着我們轉,而是我們圍着世界轉,自己的事,自己要負基本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