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法版《卡門》具時代感一新耳目

時間:2018-05-15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法國導演衛斯皮烈尼

  「愛情是一隻不羈的鳥兒,任誰都無法馴服;如果它選擇拒絕,對它的召喚都是白費;威脅或乞討都是惘然,一個多言,另一個不語;而我愛的那個,他什麼都不說,卻打動了我……」出自比才經典之作歌劇《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是一隻自由鳥》,唱出卡門的大膽敢愛,奔放不羈,充滿對自由的嚮往與熱愛。對於為該歌劇打造全新製作的法國年輕導演衛斯皮烈尼(Jean-Romain Vesperini)來說,卡門的人物形象又是何種豐盈飽滿,舞台呈現又將富有何種創意呢?/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 文、圖

  這部全新製作、時長約兩個半小時的法國四幕歌劇,將於明晚起至二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五場(由香港歌劇院與法國五月聯合呈獻)。該版本由衛斯皮烈尼歷時一年潛心創作而成,他於演出前一個月已抵達香港,與參與歌劇演出的香港歌劇院合唱團、香港歌劇院兒童合唱團等進行緊密排練。

  戲劇性強 旋律悅耳

  訪問這位導演的時候,是正式演出前約一周。「這是我到香港之後的第一個休息日。我們幾乎每日排練。」衛斯皮烈尼告訴我。指導演唱者在表現力以及聲樂技巧上的不足,對於修讀話劇及聲樂出身的他來說,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了。衛斯皮烈尼不但要修正演唱者的法語發音(全劇以法語演出),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如何透過歌聲表達情緒,「每一次練習,都像是上大師班」,他打趣道。

  比才(一八三八至一八七五年)的《卡門》於一八七五年三月三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一連演了三十七場。在演第三十一場那天,比才逝世。該劇最大的賣點是比才的音樂和戲劇性強,高潮迭起,整部歌劇從開始到結束都是悅耳的旋律,因此從一八七五年至今一直是極為賣座的劇目。

  作為比才原作的忠實粉絲,衛斯皮烈尼在打造舞台時想盡可能地貼近比才創作時的構想。他決定構建一個雖然不真實,但能描繪西班牙引發想像力的布景。「即便用道具做出的山景、道路再逼真,觀眾也不會相信(是真的)。原劇中有一些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地名,這是他給的一條線索:意味着你也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出來。」衛斯皮烈尼說道。

  於是,衛斯皮烈尼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體現在歌劇的舞台呈現上。除了在演出的布景中加上投影儀播放,更特別設計了鳥巢形旋轉舞台,人物的服裝造型亦充滿時代感,令觀者耳目一新。導演對於旋轉舞台的考慮,頗費心思:其一,利用舞台的層次感,使人物表現產生不同的張力及戲劇化效果(例如當人物站在旋轉舞台的高處、或站在平地上演唱,張力則不同);其二,減少轉場時間,令敘事更為流暢;其三,弧形的空間結構以及木質構造,幫助歌者實現飽滿的樂聲效果。

  舞台像朵盛開的花

  「有位歌者向我表示:『這個舞台看起來像一朵盛開的花!』這令我很意外,起初設計時我並沒有想到這點。」衛斯皮烈尼笑說。

  《卡門》故事改編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普羅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十九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塞維利亞,煙廠女工卡門因追求自由而不斷衝破道德規範的歷程被展開——先是引誘士兵唐荷西將被囚禁的她釋放,而當唐荷西為了卡門不惜押上他的仕途、家庭,甚至是青梅竹馬的愛侶米凱拉,卡門卻移情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人們為埃斯卡米洛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荷西的匕首下。

  「《卡門》不一定非要一本正經,它可以變得很有趣。」在法語裏,無論是演奏,還是玩耍、演戲,使用的都是同一個動詞「jouer」,幾者之間並無區分。在衛斯皮烈尼的理解,這部歡愉與悲劇相交織的歌劇,也正是「法國精神」的體現——用對比與諷刺的手法講述故事。即便是悲劇場景,亦可以用喜劇的形式演繹出來。

  劇中主角如何演繹,關乎一齣歌劇的呈現效果。此次其中一位飾演主人公卡門的歌唱家艾巴罕婭,曾在巴黎歌劇院、蘇黎世歌劇院等多次飾演該角色,在她的身上已承載卡門的性格。不過,衛斯皮烈尼不會為演出者的演繹方式設定標準:「不同的歌者,對同一個角色的理解或許有不同的感受。唐荷西將卡門殺死後,他會哭嗎?為何而哭?也許他的內心不只有懺悔與悲傷,亦有終究擺脫內心枷鎖的解脫。」

  編者按:此次歌劇《卡門》由著名指揮家阿貝爾(Yves Abel)領銜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音樂。艾巴罕婭(Varduhi Abrahamyan)、卡拉爾(Marie Karall)飾演主人公卡門;博華斯(Jean-François Borras)、蒙沙爾夫(Giancarlo Monsalve)飾演唐荷西;本地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洋、林穎穎飾演米凱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