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學術會議全憑機會、興趣。讀研時經濟拮据,要發表論文、有資金才出門。工作後資助雖然增加,但不時犯懶,不願去大會上人擠人。最近讀到學界前輩的指點,才知如何參會大有考究。
決定是否參會前要思考兩個問題:我能從中獲得什麼?我能貢獻什麼?正當理由包括:對某些研究領域、課題或方法感興趣,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尋求答案,希望了解教學的最新方法、技能,或尋找志趣相投、研究課題相似的同行。如果決定參加,就要制定詳細計劃。看過議程後,可以拿出紙筆或電腦,記下你的三大目標,也寫下希望結識的五六名同行的聯繫方式,並記下為什麼要與他們打交道的原因。
會議結束,做了詳細筆記不算完,還有後續工作。第一,列出五項行動計劃,一一執行,並和本校同事討論會議的收穫。接着,要給提供會議資助的部門或個人寫一封感謝信,描述一兩件你學到的新東西,並說明將如何與社區分享心得。過了一兩周,你還要回顧、反思本次會議的收穫。你該問自己:開會學到的技能我是否已在工作中應用?參會有什麼短期和長期效應?開會時結識的同行我是否仍然保持聯繫?我是否對有關人士表示了感謝?有什麼具體的合作項目從這個會議中生發?
老實說,我一向懵懂,從沒如此有意識、有目標地考慮、計劃過如何參會。看完這篇文章,我恍然意識到學術會議的功能不但在於跟進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甚至不僅為交流學術,而是建立人脈、促進事業發展的最佳時機。
每次參會都要這麼勞碌,我覺得實在太辛苦。但對精力充沛,雄心勃勃者來說,以上「指導手冊」操作性強,具體切實,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