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藍色之路:波斯文化的藝術與色彩

時間:2018-05-12 03:15:37來源:大公網

  海上絲綢之路由唐朝開始,到了宋朝,特別南宋時期已經相當發達,到了元朝在這個基礎上再推進一步。其中元太祖忽必烈因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和金帳汗國交惡,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他只好尋求海上絲綢之路跟其他地區結盟,因此他大力提倡海上貿易。

  藍色瓷磚具代表性

  南宋時期擔任泉州市舶司、有阿拉伯血統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忽必烈任命他擔任要職,海上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不久,忽必烈便與波斯的伊利汗國(Ilkhanate)結盟,伊利汗國的開創者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弟弟,需要得到忽必烈的承認,雙方很快結成政治和軍事聯盟,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兩極,便是中國福建的泉州和波斯灣的忽魯謨斯(Ormus),即是現時伊朗南部的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自此兩地通過貿易往來,達到治政、經濟、文化和藝術的交流,其中陶瓷便是最佳的例子。

  根據估計,元朝政府的巨額財富,有至少三分之一是來自瓷器輸出所獲得,因此有人認為應把海上絲綢之路改稱為海上瓷器之路。現時價值連城的元朝元青花瓷器,當時製造元青花的彩繪物料:鈷料,便是來自波斯,也就是代表波斯的藍色:靛藍。藍色瓷器在中東地區最早見於七至八世紀的伍麥亞王朝(Umayyad period),這種藍色顏料來自中東地區的鈷礦石和銅礦石,這些物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中國的瓷器產品和技術也同樣通過此路到達波斯,是次展覽的作品,便有大量中國製造並帶有波斯特色和圖案的瓷器。據知,古時景德鎮的陶瓷製造商因應其他地區的要求,製造大量具有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地區風格的陶瓷製品,大型盤、碗、壺、罐等都是適應這些地區的生活模式和審美觀念而製造出來的。

  至於波斯工藝方面,其中瓷磚是其獨特的傳統之一,在是次展覽中展出了不少具歷史價值的瓷磚。波斯瓷磚多用在清真寺、伊斯蘭學校和陵墓的內外,特別是供朝拜的壁龕,當中包括綠色和黃色等,而藍色仍是波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展品有不少是製造於十三世紀的瓷磚,花紋極為細緻;而一塊製造於十七世紀的瓷磚,其花紋更極為精美;到了十九世紀,瓷磚的圖案更呈現波斯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狀態。

  地氈編織馳名世界

  此外,波斯的地氈,更是馳名世界,不管是坊間和宮廷的工匠都製造各式各樣的地氈,是次展出的地氈都是十九至二十世紀的作品,其中不少是由羊毛、棉和絲綢織成,而養蠶取絲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早在七世紀的薩珊王朝(Sasanians)晚期開始,是次展出的一件紡織品樣本是十至十五世紀的產品,由綿製成,配以紅藍絲刺繡,相當珍貴。

  門井由佳為了此次展覽,走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包括英國、丹麥、瑞士、新加坡和美國等等,為我們展示了以波斯為主軸,貫通古代東西文化交流成果的瑰寶,波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區,從展品中可以看到大量明、清時期,中國製造的波斯風格作品,而波斯製造的陶瓷作品中,其中一個十七世紀大盤,看到其仿效的中國風格,最明顯的是在盤的底部繪有印記,這也代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的印記。

  兩依藏博物館位於上環荷李活道181-199號,「藍色之路」展覽免費開放至六月二十四日(星期二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開放),須預約觀展,預約電郵為[email protected]。更多資訊可瀏覽網址www.liangyimuseum.com。

  圖片:兩依藏博物館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