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劉斧的筆記《青瑣高議》後集卷之二《韓魏公不罪碎盞燒鬚人》載:魏國公韓琦,他在做定武長官時,有一次,晚上寫書法,一士兵拿着蠟燭在邊上照着。寫着寫着,士兵走神了,蠟燭燒着了韓公的鬍鬚,韓急忙用袖子去擦了下,而手中的筆卻沒有停下來。過了會,士兵偶爾朝韓公看了看,嚇一跳,鬍鬚都燒沒了,已經不像韓公了。韓公怕官員處罰士兵,急忙將士兵的領導喊來說:你不要處罰他了,他已經學會怎麼拿蠟燭了。軍中沒有不佩服韓公大度的。
這幾乎是一幕喜劇性的小插曲:主人在很認真地寫書法,僕從在邊上掌着燈,主人的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總之,字隨手移,燈隨人移。燈不太亮堂,必須掌得近才有好的照明效果,一個時段寫下來,寫的人正興起,掌燈的人卻手酸得很,一個分心,噗嗤,火苗就竄上了主人的鬍鬚。
士兵分心,估計有幾個原因:韓公是個很和藹的人,從上到下,沒有怕他的,因此也就隨意了些;周邊有好奇的東西或聲音吸引了士兵;士兵受到諸如蟲子之類的進攻,他旁顧處理了一下。
當然,事件發生的關鍵因素,是士兵工作分心了。他這一分心,頭不知朝哪裏看了下,手就移動了,燭火正好燒着了韓公的鬍鬚。鬍鬚燒也燒光了,對韓公來說,責罰士兵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鬍鬚的生命力旺盛,燒了還可以長出來嘛,狼狽一點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原諒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對士兵來說,他會記牢韓公一輩子的,以後,他再也不會分心,不管是為誰做事,不管是做什麼事,都要認真仔細,否則會釀大錯甚至大禍。
韓公的寬容,比他的鬍鬚值錢多了。因為,我們今天還記得這個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