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詩經》探源(之一)\元通

時間:2018-05-09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詩經》是孔子教學的入門教材之一\資料圖片

  《詩經》,大概沒聽過這本書的中國人少之又少,但若問有多少人讀過,只怕也不多。

  四書五經是儒家必讀經典。而五經之首,便是這部《詩經》了。孔子刪改成書,名之為《詩》,作為他的教材之一。至漢朝,被尊為《詩經》。《尚書》記載舜說:「詩言志」。古人推論「詩」這個字本身來自於「志」。

  今人談到《詩經》,往往會提到孔子的那句名言:「不學詩,無以言」,但接着可能會說「太深奧,看不懂」。因為言辭古老,《詩經》與《尚書》歷來被推為最難懂的古籍經典。但是,經過二千多年歷代文人的探索翻譯,今人已經了解了其意旨。其實書中的三百零五首詩,在當時既不是高深莫測的國策宏文,也不是音韻嚴謹的格律詩詞,而是如假包換的「流行歌曲」,只不過三千年前的口語與我們今天大不同罷了。那時,少女在水邊幽唱、農人在田野高歌。這些歌聲,被采風的官員記錄了下來為《國風》,或者宴會、朝會上的樂歌錄於《小雅》、《大雅》,或對君王的頌揚之歌而載於《頌》。

  瓊瑤的愛情電影《在水一方》中,鄧麗君對主題歌的傾情演繹使很多人熟悉了《秦風》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淒美愛情。《關雎》,是《詩經》開篇第一首,因此大家熟知了年輕「君子」對「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時的「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但除此之外,這部古書其實給中國人留下了難以計量的文學遺產。

  成語,是中文裏最美的詞語組合形式,集字美、韻美、意美於一體。那麼在我們今天的成語中,有多少是來自《詩經》呢?答案是,至少有一百八十條!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如「鳩佔鵲巢」、「摽梅之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衣裳楚楚」、「桃之夭夭」、「高山仰止」等等。

  記得我們小時候學中文,對成語都被要求硬記,而不是去探源溯流。如果我們去讀一下成語的來源原文,一定會有驚喜的收穫。

  比如「鳩佔鵲巢」,今意指不法強佔他人空間。那麼本來真的是個貶意詞嗎?

  此語來自於《國風.召南》,原文是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這是描述娶親時的場景。第一段的意思是「鵲築巢啊,布穀鳥來住啊。姑娘要出嫁啊,用一百輛大車(今之「豪華轎車」?)來迎她。」後面兩段則是第一段的變化。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三千年前民間多麼歡樂的一個場景!哪裏有「不法侵佔」的意味呢⁈

  再看「衣裳楚楚」,今天講「衣冠楚楚」。今人大概已不再探究「楚楚」的意思了吧?其詞出自《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指荊棘翹翹而高的樣子,被引申為衣服挺括鮮明。此詩諷刺曹國君臣奢華。想像衣服如蟲子羽翼般透明硬挺,那麼三千年前的紡織技術不可謂不高呢。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那麼又為什麼可以多識鳥獸之名呢?原來對比於古人,我們今天對自然事物的文字描述實在是已經貧乏了很多。

  比如《召南.采蘋》中提到筐、筥,前者為方筐,後者為圓筐。又有錡、釜,前者為三腳鍋,後者則指無腳鍋。

  在《王風.葛藟》中,我們看到滸、涘、漘三字,分別在「在河之滸」、「在河之涘」、「在河之漘」中。滸指河邊離水稍遠的地方,涘指水邊,而漘指河岸。同是河邊,距離不同,就有不同的字……

  例子枚不勝舉,而最有趣的,是對馬的不同稱呼,體現了上古時代馬的重要:公馬曰牡、母馬曰牝、高馬曰騋、小馬曰駒、白馬曰駱、青黑馬為騏、淺黑馬為駰……

  看來《詩經》在孔子手中,竟然是中文的入門教材啊。而比起古漢語,則我們的現代詞彙是否更加貧乏和呆板了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