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極樂世界的古代莊園生活

時間:2018-05-07 03:15:46來源:大公網

  死亡是有限人生的終結,也是另一段永恆歲月的開始。秦漢時期,人們普遍將墓室作為地下的家宅和永恆的歸宿,希望生前的舒適享受與顯赫排場在那裏得到延續。受「事死如事生」觀念影響以及建築技術的成熟,建築明器大量出現,至東漢達至頂峰。「中國屋簷下─中國古代建築明器展」正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為觀眾展現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輝煌,也重現了東漢人莊園生活的景象。/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該展覽由河南博物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共展出來自河南博物院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建築明器共一百一十八件(套),展示了建築明器的種類,古代建築技術和藝術、社會生活,以及南北地區建築的異同等。

  建築明器再現古人生活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眾人皆知。人處於對死亡世界未知和擔憂,主人翁唐公房升天意味着去到一個未知世界,一家人擔心那裏是否還可以擁有一個如現世般舒適的家,因此屋宅六畜也被塗、灌「仙藥」,一起升天。使用建築明器和建築圖像為墓主人營造一個模仿生人居所的立體建築空間,也是同樣道理。

  中國古代建築經過漫長的發展期,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的萌芽和夏商周時期的初步成型,此次展出的鉛質饕餮紋建築飾件即體現了商代建築的莊嚴華美。到了秦漢時期,建築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完備的體系,而兩漢時期封建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建築技術的發展,許多工藝精湛的單體建築和群體建築紛紛湧現。與此同時,漢代厚葬的風氣漸濃,許多以真實建築為原型的建築明器成為了權貴墓葬中的陪葬品。

  有資料顯示,都城長安的陶灶一具二百錢,配置一套明器下來不少於一千錢,折合十石米價,一般平民置辦不起,因此建築明器多見於等級較高的墓葬,中小地主及以上階層多隨葬陶樓,平民則隨葬比較簡單的建築明器。按照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分為房屋宅院、望樓、台榭、百戲樓、倉、囷、井、灶、圈廁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藏品,只見無論平面布局、結構、屋頂式樣、斗拱、門窗、脊飾、瓦件等方面都力求精緻,如建築明器上有可以開合的門,更有一些門被發現時呈半開啟狀,暗示裏面有可進入空間,這在很多墓室壁畫或畫像中也可以看到。倉樓前將要跨門而入的負糧俑,與「婦人啟門」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漢後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矛盾突出和喪俗變化,建築明器作為墓葬陪葬品的傳統逐漸衰落。

  西漢院落 東漢水榭

  史籍記載,東漢南陽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東漢的莊園,在本次展覽中,各種建築明器同樣重現了這種莊園生活。

  記者現場看到了一個西漢年間的三進陶院落,有院落和田園兩大部分組成。院落為三進四合院,分前院、中庭和後院,講解員說這種建築布局應是豪強地主庭院建築的真實反映。前院門上有懸山頂,上作瓦壟,簷下飾圓形卷雲紋瓦當,大門可啟閉,門外兩側有彩繪人物壁畫,為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院內狹小,兩側為養馬廄。

  由二門進入中庭,為院落的主要部分。中庭主題建築是建於台基上的兩層重簷四阿式樓閣,這裏是主人娛樂和休息的場所,樓內六個伎樂俑,分別作彈琴、吹奏等形象,俑前置陶盤、耳杯等器具,組成宴樂場面。住樓一側有廁所,一側有偏門可通後院。後院有廚房、廁所、豬圈等小型低矮建築,是僕人勞作和休息的地方。田園的一側與院落相接,另三面有圍牆,牆頂置帶瓦壟的牆帽。園內有成排的旱田、一口圈形水井、灌溉用的水溝和整齊的菜畦。

  如果說院落反映的是古人生活的奢華,那麼水榭則展示了古人的典雅追求。懸於水面的榭稱為水榭,供人憩息納涼,欣賞園林水景。本次展覽中有展出漢代綠釉陶水榭。講解員說,陶水榭大多通體施綠釉,平面為方形,一般不超過四層,每層都有門、窗、欄杆,常有持武器的武士俑立於其上。底部有方形或圓形的底座象徵水池,池中還有魚、鴨、龜鱉等。作為建築明器的水榭都如此講究,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也由此可窺見一斑。

  「中國屋簷下─中國古代建築明器展」至七月二十六日閉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