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杭州人有立夏吃烏米飯的民俗/作者供圖
偶讀白居易的詩:「林薄蚊未生,池靜蛙未鳴。景長天氣好,竟日和且清。春禽餘弄在,夏木新蔭成。兀爾水邊坐,修然橋上行。」這才發現,轉眼已經是立夏了。天上的北斗星的斗柄轉到了直指東南方向的位置,就這樣站在了春夏的轉捩點上。
這是第一個收穫季節的開始,古代君王會舉行隆重的迎夏的儀式。身着朱衣的天子,是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祭祀,迎接赤帝。帝王重視立夏日,民間也不閒着,有「稱人」「鬥蛋」這些風俗,也有很多立夏限定的風味。湖北人要「吃泡吃蝦吃竹筍」,春末夏初的物產,正好調節夏日的身體;江西地區立夏日要吃粉蒸肉,為「撐夏」,在炎炎夏日前,吃些肥而不膩的五花肉,提前保證營養。浙江的一些地方要喝左鄰右舍的米一同熬成的「七家粥」,喝各家各戶新焙的茶葉,煮出來的「七家茶」。他們用這種頗有儀式感的方式,團結鄉里,忙碌的夏收要來了,接下來,要靠大家的力量一同面對……
後知後覺如我,也該發現「立夏蛋」是這一時節最應景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氣瀰漫。煮好的蛋吃時倒上好酒,內灑些許細鹽,茶酒交融,又香又入味。挑出整隻未破的,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們還要相互碰蛋,蛋殼堅而不碎為贏,刺激又有趣,一來二往滿屋歡聲笑語,那便是這天最快樂的事情了。
想起浙江的立夏食俗裏,還有這樣一首民謠:「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鹹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是的呢,立夏要吃的東西很多。
按照杭州人的規矩,立夏要吃了烏米飯,夏天才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也可以防蚊蟲叮咬。這天的老杭州人一般都會起個大早,趕到市場去買來新摘的南燭的葉子。把它泡水揉搓,得到的汁水來浸染糯米,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裏蒸熟。杭州本土的吃法:把飯蒸熟了拌入白砂糖吃,吃甜的;也可以加入豌豆、蠶豆、竹筍、臘肉,吃鹹的。過年時候,杭州人會做鹹肉和醬鴨,可到了夏天,天一熱,這些醃製品就都不能吃了。所以,要在立夏的時候吃豌豆糯米飯,算是春天裏最後的一餐豐盛。
而「嘗三新」作為江南歷來就有的傳統民俗,各地的說法都有些不同。蘇州人的「三新」是櫻桃、青梅和新麥。紅、青、翠三種純果色交相輝映,組成初夏最別致的感官體驗。有道是「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櫻桃紅熟,吃了它,便是夏天,蘇州人的詩意,由此可見一斑。再說那「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作為一個詞人,實在不能算有名氣的,但這一句夏意,實在太美。鮮活嬌美的櫻桃,搭配清愁不展的芭蕉,正正是初夏最好的風物印象之一。
忽覺夏至,民俗之美,又豈止於紅櫻桃綠芭蕉呢?走出門去,漫山的青翠,和雨後的草香,莫不是最美的初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