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好好失敗/徐海娜

時間:2018-05-05 03:15:54來源:大公網

  小時候,我們不斷被師長告知「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經歷了巨大的失敗之後取得了成功,同時也有人經歷了巨大的失敗之後便一蹶不振。可見「失敗」不一定會孕育「成功」,那麼究竟怎樣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呢?

  當然什麼是「成功」或「失敗」,因人而異,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我們只能就某一個具體的目標而言,看是否達成我們的期望,來講成功或者失敗。對於學生而言,學業成就也可以是一個目標。新西蘭有一位在全球教育領域活躍超過二十年的教育家Lance G King,他通過研究發現,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有一個顯著特徵,那就是他們有一種能力,是「低成就者」不具有的—「Fail Well」。我翻譯作「好好失敗」。他有很多著作,其中一本就叫《The Importance of Failing Well》。基於他的理論和長期的實驗,他還為IB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設計出一套合適的學習方法框架,在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的四千多所IB學校中運用。

  前不久,他來到新加坡的一所國際學校演講,在他還未入場之前,他演講的標題已經出現在大屏幕上:Be Proactive—Courage,Resilience and Failing Well。看到這個標題的聽眾開始竊竊私語,有人還用誇張的語調重重地讀出「Failing Well」。聽眾們期待的是來聽聽怎樣的學習方法可以令人成功,沒有想到這個標題卻是教人怎樣失敗。然而他說,所有取得高學業成就的學生早已學會怎樣「好好失敗」(Failing Well),然而所有低學業成就的學生都「糟糕地失敗」了(Failing Badly)。好的失敗只有一種,而壞的失敗各種各樣。

  當一個學生考試考砸了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次題目太難了」、「老師根本沒有講清楚」、「今天肚子疼影響了正常發揮」,還有的人可能會說,「這簡直不可思議,我不可能寫錯那麼多」或者「我數學本來就很差」、「早知道不選讀這一科目了」等等。然而這些態度都屬於糟糕的失敗,面對失敗,他們要麼是推卸責任,要麼是迴避責任。

  想要推卸責任和迴避失敗的藉口和方式非常之多,然而「好好失敗」卻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直面」。Lance說,改變現狀的方式唯有行動,而「行動」便意味着「去做、犯錯和好好失敗」。一個人要「好好失敗」指的就是一個人要直面正視自己的失敗,這種認識包含四個方面,一是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二是找到有問題的地方;三是做出改變;四是接着再去做。聽起來這些道理很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好好失敗」不僅在學生的學習領域至關重要,在成人的事業領域一樣非常重要。有一位曾經在波士頓顧問集團工作,並且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面試官的日本作家佐藤智惠曾經寫過一本書,通過自己與世界一流企業和一流人才相處的經驗,來探討世界菁英為什麼都相信失敗,紛紛將目光聚焦在「失敗力」上。「失敗力」就是佐藤智惠著作名字的一部分,被稱為是會令人生豁然開朗的一種能力。她說,十數年前,在申請就讀美國一些經營管理研究所的時候就發現,有一個萬年考古題,就是申請者常常被問到過去經歷了哪些失敗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當時她很疑惑,為什麼學校重視的不是一個人成功的經驗,反而是失敗的那些經歷呢?直到她當上面試官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談論他的失敗。一個人是否具有潛力,端看他對待失敗的態度。

  許多名人其實都不諱談自己曾經歷過的那些失敗,例如寫出《哈利波特》的J.K.羅琳、股神巴菲特、星巴克創始人Howard D. Schultz等等,數不勝數。所以當父母們看到孩子在學業上經歷挫敗的時候,不妨運用Lance的方法,多鼓勵他們用正面的方式「好好失敗」,他們一定會取得進步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