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冷蒸\陸小鹿

時間:2018-05-04 03:15:52來源:大公網

  前些日子,朋友轉來一則鏈接,是一篇關於美食的文章。朋友告訴我,作者從張愛玲筆下的「黏黏轉」,聯想到了我故鄉南通的時令小吃「冷蒸」。

  冷蒸我是知道的。小時候吃過,味道很怪異,只記得十個孩子十個不喜歡吃。童年的味蕾記憶足以影響後來的口味走向,雖然每年暮春初夏時節,我都會按時回故鄉探親,但是冷蒸這東西我確乎是很多年沒興趣碰了。

  這則空降而來突然和我故鄉有了牽連的鏈接打開了我的興趣。我找來張愛玲的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有關「黏黏轉」,只是文中的一小段,她這樣寫道:「我姑姑有一次想吃『黏黏轉』,是從前田上來人帶來的青色的麥粒,還沒熟。我太五穀不分……我姑姑的話根本沒聽清楚,只聽見下在一鍋滾水裏,滿鍋的小綠點子團團急轉─因此叫『黏黏(拈拈?年年?)轉』,吃起來有一股清香。」

  照這樣的說法,我敢確定「冷蒸」不是「黏黏轉」。假若非得沾親帶故,只是由於它們都是青色的麥粒。冷蒸也是麥子做成的,青色的顆粒狀,黏性好,但吃的時候並不需要下鍋,只需抓上一把,隨手捏成團,就可以直接入口了。

  也許是很多年沒有吃冷蒸了,我竟然回憶不起它的味道,為什麼童年我不愛吃它?它到底怪在哪裏?這次五一節回家鄉,我興致爆炸,非要媽媽帶我去菜場裏買冷蒸。

  冷蒸就是此時的時令小吃。穀雨之後,立夏之前,冷蒸上市就只有十天時間。菜場裏找到兩個賣冷蒸的,他們都是一早從田上來的。冷蒸裝在竹籃子裏,上面蓋一塊毛巾,十元錢一斤。我問賣冷蒸的老奶奶:「這冷蒸是怎麼做成的?」老奶奶答非所問,只告訴我她凌晨一點鐘就起來做了,耗時兩個多小時。我吃了一驚。原本不起眼的冷蒸,竟需要耗費這麼長時間。冷蒸是嬌貴的,需要當天做當天吃,隔天味就變樣。所以,田上的老人凌晨就得起床來做,抓住這寶貴的十天時間賺點辛苦錢。

  正如世上沒有最正宗的重慶小麵,冷蒸也沒有最正宗的口味,各家有各家的法寶,各家有各家的心思。菜場裏兩個賣冷蒸的,我各邊各買了半斤,兩邊都嘗一口,口感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一個翠青色,一個略帶黃。

  回家後,挑了一個好看的盤子,又去樓下摘了朵野花,坐在陽光裏,為吃一盤久違的冷蒸做足了儀式感。

  也許是因為此次吃的心情大不一樣,也許是歲月改變了我的口味,這一回,竟然覺得好吃了。麥子的清香,微帶點甜,我在冷蒸裏迎來碧綠的夏天。

  冷蒸,是用元麥做的。元麥,就是青稞。製作時扯麥穗的時機很關鍵,不能早亦不能晚。扯早了,麥穗裏還是漿液;扯晚了,麥粒又硬了,須正好在麥穗介於漿液和硬粒之間的狀態時將其扯下,去芒,去殼,留下青麥粒,翻炒後磨碎而成,流程繁雜,但出爐後的冷蒸清香無比,能祛濕解毒。

  我原本並不知道,地處江北平原的家鄉南通竟然還能種植青稞,是冷蒸幫我補回了這一堂課。想起賀友直畫過舊上海灘微醺的早餐,我便想,假若,此時,手頭有一瓶扎西德勒的青稞酒,那麼配上冷蒸,薔薇盛開,我也將微醺而清甜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