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昌調腔《鬧九江》
提起浙江省的戲曲,戲迷定必馬上想到源於嵊縣而後來終於在上海闖出名堂的越劇,或是流行於紹興而舊稱紹興文戲或紹興大班的紹劇,又或是流行於金華一帶而古稱金華戲的婺劇;要不然就是屬於崑曲支流的甬崑(寧波崑曲)、永嘉(溫州)崑曲及金華崑曲。
原來光是原產於浙江的劇種,就有十幾個,而當中算得上頗為悠久的是流行於浙東新昌及紹興以至寧波、舟山、溫州等地的調腔。「調腔」這個名稱,最早記於一本很有研究價值的筆記—張岱的《陶庵夢憶》,而這個戲種大抵是興於明末清初,距今起碼有三百多年,所以也算得上歷史悠久。
戲曲界習慣上把調腔看成南戲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的遺音。不過,由於餘姚腔早已亡佚,我們根本無從掌握,又怎可以貿然論定餘姚與調腔的血脈關係呢?倒不如我們從調腔目下的表演內容,去了解這個聲腔體系的特色。
調腔徒歌清唱兼有幫腔
調腔的特色是徒歌清唱,即是說,在唱曲時只有鑼鼓伴奏而沒有絲竹管弦。不過,這種不託絲竹管弦而只靠鑼鼓的聲腔,最大的特色是有幫腔,但當中的幫腔,不光是只在句末隨意幫唱幾個字,而是幅度較大,展現「唱一句,幫一句」的特色,而且不會隨意幫唱。
按曲種劃分,調腔屬於曲牌體,或稱聯曲體,而不是板腔體,類別上與崑曲相同。既然是聯曲體,那當然是由不同的曲牌聯綴而成。以現代而言,調腔的曲牌約有三百多個。在唱曲時,曲牌的運用可以分成三大種,其一是以單一曲牌作為戲裏的某段曲唱,即所謂唱「隻曲」,即「單曲」;其二是唱「雙曲」,即是以兩個曲牌輪流演唱;其三是 「套曲」,即是把不同曲牌但宮調相同的樂曲聯成一體,按着次序歌唱。規模較大的套曲,內有九首單曲,而行內稱之為「大九隻」;規模較小的套曲,內有五首單曲,行內稱之為「小五隻」。
話雖如此,套曲並不一定只局限於「大九隻」和「小五隻」,而是組合自由,可以按照當前需要而有所添減,反正把不同曲牌組成一體而依照所編次序唱出來就可以了。
從徒歌演變成「四平」
這種徒歌清唱,只動鑼鼓而不動絲竹管弦的演唱方式,固然古樸自然,但從娛樂滿足感來說,則似覺單調。調腔為了繼續生存,不得不再出機杼,吸引觀眾,從而延續生命。於是,調腔除了保留徒歌清唱外,開發了另一條表演道路,就是在歌唱時不動大鼓,而以笛子、板胡等絲竹樂器取代。不過,其餘的表演方式,包括所用曲牌、幫腔、鑼鼓點子,大致上均予保留。不難想像,加進了絲竹,整個唱腔變得更有姿采。這種演化形式,叫做「四平」。
以行當而論,調腔有所謂「十二先生」的行當劃分,計有:三個花面,即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合稱「三花」;四個生,即老外、正生、副末、小生,合稱「四白」;五個旦,即老旦、正旦、小旦、貼旦、五旦,合稱「五旦堂」。三者加起來是十二個,因此行裏有「十二先生」之稱。
不過,如果再要細分,這十二行當可按主從劃分,當中比較重要的正生、正旦、小生、小花臉,合稱「四柱」,其餘較為次要的八個行當,合稱「八檔」。當然,這只是基本行當劃分,調腔班興盛時,須按實際需求而酌增行當。
與很多地方戲曲一樣,調腔經不起時代巨輪的轉動,抵不住社會對娛樂媒體的改變,早在晚清至民國初年已經式微,以致很多傳統表演特色已經失傳。且看今次調腔的演出,仍可繼承多少傳統功夫。
平調與調腔有嫡血之親
浙江新昌地區以東幾十公里,是寧海地區。那裏的寧海平調,與新昌調腔有嫡血之親。扼要而言,平調來自調腔,是寧海當地的藝人從新昌調腔學得很多劇目及表演技巧,因而衍化成自己的劇種。今天我們稱此劇種為寧海平調,而不是只叫平調,是因為其他地方的平調已經失傳,目下只剩得寧海有平調,因此稱之為寧海平調。
我們當然明白,如果平調與調腔是百分百相同而絲毫無異,那麼這個新劇種就不必稱作平調,而只須保留原來的調腔這個名稱便可。簡單來說,平調在大幅移植調腔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寧波崑曲(即甬崑)、台州的高腔及亂彈,亦在不同時期吸收了徽戲、越劇、紹興亂彈等劇種以及各式木偶戲的表演特色。當然還摻入各式的民間音樂,包括器樂和歌曲。動作方面亦參考了當地民間的各式舞蹈。
寧海平調由於主體上蛻變自調腔,其唱腔當然屬於曲牌體。根據傳統,寧海平調有超過三百個曲牌,但目下已銳減至不及兩百個,當中有些激昂奔放,有些則婉委曲折,當然尚有一些是清麗明快。所用的曲牌是聯綴而成,即如前文講述調腔時所述,是由不同的曲牌連結而成。至於連結方法,不外乎下述三種:其一是固定的聯綴,即所用曲牌及次序,均予固定;其二是靈活的聯綴,即所用曲牌沒有固定限制,可因應劇情酌選而用,只要在字數、句數以至句格沒有牴觸便可;其三是隨意的聯綴,是因應劇情及人物當時所處的情緒而靈活選用。
平調行當亦演化自調腔
寧海平調的行當亦是從調腔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當中有「三花」、「五白」及「六旦」,合共十四個,即大、二、小花臉三個,正生、老生、副末、小生、外末共五個生(五白),老旦、花旦、正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共六個旦。
每個劇種當然有自身的絕活特技,寧海平調當然沒有例外,而這個劇種裏小生的「抱瓶滑雪」、小旦的「一馬雙鞍」、大花臉的「耍牙」,希望在劇團今次來港所演的《金蓮斬蛟》可以有所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