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夏季將至,綠豆餅受人喜愛
資料圖片
四月的尾巴,煙雨綿綿還夾雜着似有若無的暑氣,我知道,夏天的腳步近了。每到夏季,思念綠豆的那些蛔蟲就開始甦醒了。
雨露陽光,青草綠豆,用這小豆子做成的綠豆餅是媽媽的拿手點心之一,那酥軟的清甜感,是我忘不掉的夏日滋味。說起來,這入口即化,吃到嘴裏都會感覺整個身心都清涼涼的綠豆餅是中國最為傳統的甜品呢。
綠豆性寒,一般女性都不願意也不適宜過多地食用,但對於夏季清熱解毒來說卻是再適合不過了。因此,每年夏天,就算不吃綠豆餅,家家戶戶也會煮上幾鍋綠豆湯來消消暑。但在我眼裏,到底還是綠豆餅吃起來更精細,也更有夏天的味道。反正,在這個吃什麼都感覺膩歪的季節裏,如果實在沒有食欲,吃幾塊綠豆餅對我而言,不僅去去暑氣,還可以撫慰一下燥熱的腸胃。
而這中式傳統的綠豆餅,自然少不了幾個口口相傳的故事相伴歷史長河。據說,清朝康熙年間,身為宰相的李光地,保舉施琅去收復台灣,因此施琅奉旨到福建做水師提督,籌備軍艦,準備跨越台灣海峽。軍艦在海上行軍打仗,軍隊就得帶乾糧。當時軍中有一名負責軍隊膳食的伙頭軍是福建晉江人叫做蘇順成,頗得施琅信任。施琅為收復台灣,責任重大,所以常常很晚才睡。蘇順成照顧將軍的飲食就燒一碗綠豆湯去給施將軍飲用,以做清熱去火之效,同時將日間煎好的肉餅捧去給施將軍品鑒是否可做部隊行軍的乾糧。施琅聽說伙頭軍將軍隊需用的乾糧做出來了,便顧不得先飲綠豆湯,將煎肉餅提起來,嗅一下,很香,掰開一看,內面是糖和肉做餡,頭殼搖搖咧說:「六月暑天,軍隊坐在戰船頂,嘴乾喉渴,煎肉餅油唧唧,要怎麼吃得落去呀!」說了將煎餅原放在碟仔裏,將那碗綠豆湯捧起來飲,說:「熱天時吃綠豆,去暑解毒,飲綠豆湯實在爽神,可惜不是乾糧。唉!」施將軍因為這乾糧的問題心情煩躁,不慎將綠豆湯撒打倒在了肉餅上。哪知這一撒,主意也就出來了:「做餅!將綠豆做餅!做綠豆餅!」蘇順成一點就透,將綠豆去殼做豆餡,外面用一層薄薄的麵粉做皮,做出綠豆餅,後又不斷加工改良,乾糧就演變成了如今出名的點心。
烤製好的綠豆餅的皮面金黃鮮亮,酥皮清晰多層。吃上一口更是妙不可言,餡心冰甜,柔軟可口。細細品味,細膩的綠豆在嘴裏化開,夏季的標配非它莫屬。當然,也只有講究的製作工藝,才能做出美味的綠豆餅:現將綠豆去淨雜質,煮熟後搓去豆殼流出細豆沙,再將細豆沙中的水分擠乾、加糖炒成餡兒心。之後,還有和麵、做酥皮、包製綠豆沙等等步驟,我並不擅長烘焙事宜,只知道,每年夏季,媽媽的這幾塊小點心裏,滿是她做母親的細膩與溫柔。
夏季高溫,人體水液損失很大,用綠豆煮湯來補充是最簡單的方法,而吃上一塊小小的綠豆餅,則是這夏日裏最佳的生活之趣吧。並且,綠豆有顯著降脂和抗過敏的作用,再配上一碗冰鎮的百合湯,有綠豆餅的夏天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