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在外,學校的大事小情不會因此停滯不前。那天還在機場候機,就收到同事X發來的電子郵件,抱怨與她合教三年級中文課的國內訪問學者Y做事太過分,出了考卷不給她過目,卻讓一個學生將考試形式通知班裏其他人。X覺得自己是主講老師,Y挑戰了自己的權威。Y卻覺得X的考卷也從不給她看,分明是對她不信任,所以不太情願合作。收到我的微信後,Y終於將考卷給X了。但當晚兩人在微信上又矛盾爆發,惡言相向。我出門在外,一時弄不清、說不明,只好抹稀泥,讓雙方顧全大局,等我回去再開會。之後在外的幾天,我又陸續收到雙方的抱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定下我回校後三人一起開會,把事情理理清楚。
會前我分別找兩人談話,搞清事實真相。原來,直接導火線是X讓幫我系老師改功課的留學生Z找Y要作業的標準答案,Y莫名其妙,因為她倆誰也沒設計標準答案。正好X開車去了外地,Y和留學生一連幾小時都沒聯繫上她。到晚上才弄清是X搞錯了,以為Z要考試答案,所以讓她找出考卷的Y。從兩人分別發給我的微信截圖來看,她們的言辭都有不妥之處,比如X譏笑Y「一把年紀」,Y指責X「坑她,踩她」,最後以互罵「噁心」結束,兩人都表現得很衝動。
說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搞得如此雞飛狗跳,說到底還是因為兩人早有心結。從去年秋季開學以後,兩人的關係一直不太順暢。我做過幾次調解,以為她們至少能保證正常的工作關係,沒想到衝突竟愈演愈烈了。兩人年齡相差大,文化理念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不同,可以說存在「代溝」。再加上她們今年在我校都是新手,都要摸索、適應,缺乏安全感,遇事不免多疑、易怒,造成矛盾的激化。無論原因如何,事到臨頭,身為系主任,我只能盡量調解,以求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我最擔憂的是兩人交惡,矛盾暴露到學生面前,影響教學。所以,希望開會時大家能集中討論教學工作的具體安排,不要在個人關係上糾纏不休。比如,分清提供功課答案和出考卷的分工,商量怎麼保證學生的功課、考卷及時歸還以及上課如何互相配合,加強銜接等。我本打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表揚兩人認真負責,再呼籲互相體諒,相互幫助,因為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教好課,讓學生學得更好。
但事實證明我想得太簡單了。開會時,我才說了幾句話,正討論工作安排,Y突然大爆發,把之前對X的不滿都暴露出來。她高聲指責X對學生不負責,功課、考卷沒及時改,也沒還,還挑唆學生來找她的麻煩。而且,她認為X對她一向不尊重,聽課遲到不說,還多次打斷她講課,擾亂她的教學計劃。我措手不及,多次試圖讓Y恢復平靜都不管用。最後,好說歹說,基本確定了兩人下半學期的分工,並說定兩人今後聯繫不要借助微信,要用學校的官方電子郵件,並抄送我。散會時,大家依然都不開心。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