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噴嚏,俗話說:「一想二罵三感冒」。意思是如果打一下噴嚏,說明有人想你;打二下,則是有人背後罵你;打三下四下乃至停不下來,那多半是感冒或者鼻炎犯了,趕快去看醫生才是真的。
原以為這只是民間戲言,未曾想卻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噀唾祝雲:『有人說我』,婦人尤甚。予按《終風》詩:『寤言不寐,願言則嚏。』鄭氏箋雲:『我其憂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雲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乃知此風自古以來有之。」
洪邁生活在南宋,筆下的「今人」,距今已經八百多年。而《詩經》更遠在兩三千年前,「寤言不寐,願言則嚏」翻譯成白話就是長夜無心睡眠,噴嚏寄託思念。蘇東坡詩:「白髮蒼顏誰肯記,曉來頻嚏為何人」,也是類似之意。小小噴嚏,原來早登大雅之堂了。當然所謂「一想二罵三感冒」,只是籠統概括了關於噴嚏的種種俗語,並不會真的一二三地那麼嚴格計數。
不同人群,打噴嚏的舉止聲音差異很大,林妹妹和焦大的噴嚏就是雲泥之別。相聲大師馬季有一個短作品《打噴嚏》,總結北京、膠東、山西等地不僅方言不同,打噴嚏也各有「口音」,觀察細緻入微,惹人發笑。
噴嚏還有其他功用。南宋的楊願,是溜鬚拍馬的奸佞之徒,一心投靠秦檜,以至於飲食動作都處處模仿。一次宴飲,秦檜不小心噴嚏失笑。楊願於倉卒間也趕快假裝噴飯,左右侍者都暗笑不齒。秦檜對楊願這套十分受用,但時間長了也心生厭惡。楊願知道後,跪倒在地,涕淚交零,稱秦檜恩德「過於父母」。秦檜聽後愈加憐惜,僅三個月後起復楊願任要職。副宰相李若谷被罷官,有人勸他也仿效楊願去哭求一場,李笑曰:「便打殺我,亦撰眼淚不出。」秦檜聞而大怒,遂將李貶謫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