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經典詠流傳》的古樂器一文裏,我介紹了此檔節目中出現的四件古樂器——薩朗吉、尺八、缶和曾侯乙編鐘。之後,我又收看了節目的後面幾期,注意到了幾樣新的古樂器,補充介紹一下。
在《經典詠流傳》的第七期節目裏,我對花季少女趙珈婧雲演唱的《使至塞上》印象很深。這首歌歌詞來自王維的同名詩歌《使至塞上》,這是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詩,尤其裏面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很有意境感。趙珈婧雲的嗓音自然真摯不事雕琢,唱出了邊塞豪情的另一種味道。為趙珈婧雲擔任伴奏的除了冬不拉、手鼓外,還有一個樂器,名字很特別,叫艾捷克。艾捷克是流行於新疆各地的一種弓弦樂器,最初起源古代波斯,經絲綢之路傳至我國。這個樂器的琴筒是球形的,琴的內側用蟒皮蒙裹,配兩條主奏弦。我在網上聽了幾首艾捷克獨奏的歌曲,琴音嘶啞渾厚,正如維吾爾族當地人所說的那樣,艾捷克彈奏出的音樂像是開門、關門或車輪軸轉動時所發出的聲音,挺有民族味道。
白居易的《琵琶行》家喻戶曉,這首七言古詩被譜成歌曲,不用想,肯定少不了有一把琵琶伴奏。本以為會安排一個女生演奏,沒想到演奏家竟是一位鶴髮老人——著名演奏家方錦龍老師。他手中的那把琵琶並非普通的四弦琵琶,而是一把唐代的五弦琵琶(複製改良品)。經介紹才知道,當年,五弦琵琶被唐朝宮廷當成禮物送給日本聖武天皇,如今,它已成為日本十大國寶之首,只是在我國早已失傳。好在,方老師根據史料製作了失傳已久的五弦琵琶,把這件神奇的古樂器帶上了現代舞台。
那期節目裏,方老師還演示了另外一種古樂器——骨笛。顧名思義,便是用骨頭造成的笛子。方老師介紹說八千八百年前河南出土的賈湖骨笛就有七聲音階,他在現場用骨笛吹奏了一段曲子,笛聲清脆悠揚,太好聽了。
李白的《秋風詞》,被音樂製作人戴荃編成了一首古風歌曲,為他擔任伴奏的樂器是一把篳篥和一架古琴。篳篥這種樂器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看上去比簫要短些,但這是一把正宗的古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它是古代龜茲人民創造發明的。看完節目,我去聽了一張篳篥獨奏專輯,琴音遼闊,極具穿透力,開拓了我的耳界。與罕見的古樂器邂逅在戊戌年的春天,這是一場難忘而美妙的視聽盛宴。
四月末,《經典詠流傳》第一季降下了帷幕。回想這兩個多月來,每周末我準點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意猶未盡,不捨告別。好在,節目裏的歌曲可以下載到手機裏,塞着耳機聽歌,枯燥的上下班地鐵時光就變得生動有味起來。期待不久的將來,迎來第二季《經典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