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寵壞了黃牛黨/呂大明

時間:2018-04-26 03:15:42來源:大公網

  黃牛黨,流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好多年沒聽說了,近年再活躍。

  不是說不再有黃牛黨,只是從大化小,由黨群分散為少數活動,此外潛得也深,有一段時間收了氣焰;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港人個人收入增加,消費能力增強,也不計較多花數百元光顧黃牛黨買一張紅館梅艷芳、羅文演唱會票。漸漸接受了炒飛的行為,不以為怪,黃牛黨一詞逐漸淡化了。

  最近人人對黃牛黨口誅筆伐,因為市民對黃牛黨過分的行動大表不滿,專欄作者也罵起來,太過分了,再受不了啦,將要在五月上演這場演唱會,原價不到一千二百元的門票,網上轉售索價一萬五千五百多元,炒高十倍以上;另一場笑爆演唱會,八百八十元的門票炒上一萬五千五百元,可見幕後黃牛食髓知味。

  歌迷或一般觀眾,花不起上萬元聽一次演唱會,不少粉絲還是大學生,還未走進社會入職拿工資,想聽演唱會,只有一條路就是去排隊,提早兩天兩夜,露宿街頭,這可侵犯了黃牛黨的利益;有一日,排隊等候的粉絲,無端被不知名大漢毆打。明眼人知道,是黃牛黨出手,以行動恐嚇,將市民趕出他們的「搵食地頭」。黃牛黨猖獗起來了。

  許多人以為「黃牛黨」這怪名稱出自香港,香港人也以為如是。可不知這是外來語。來自哪裏,上海是也,上海先有黃牛黨的叫法,然後才是香港,兩地的黃牛背景都是黑的。

  二十年代初,上海已是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的繁華都會,歌廳林立,大世界娛樂場成為吃喝玩樂之地。每逢佳節或假期,遊樂場,電影院,劇院爆滿,衍生一批以粗暴行為搶購門票,將門票控制在手,然後以高價出售圖利,由於有利可圖,黑社會介入炒票,因為這批人常在公眾地方,戲院大堂惡形惡相,亂衝亂撞,破壞社會秩序,上海市民便將這類人叫黃牛,後來,黃牛發展至糾黨而行,遂升級為黃牛黨。

  黃牛黨一詞怎樣傳入香港?前輩說,一九四九年起,不少上海人遷居香港,這批人比較富有,大部分聚居北角,上海菜館在北角興起,北角稱為「小上海」,一部分住在尖沙咀區,沒有北角這樣集中。他們帶來黃金、美鈔,又會做生意,消費力強,成為電影院及娛樂場所的常客,當時社會上一批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依賴炒電影票,粵劇票,港澳船票謀生,他們的行為與上海黃牛無異,本港的上海人稱他們黃牛黨,香港人跟着叫,有時稱「炒黃牛」,統稱專以炒票宰客的人。

  不同年代的黃牛黨,針對不同的目標而活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炒火車票,港人逢清明及農曆新年回鄉掃墓或省親,那時年港粵兩地沒有巴士通行,水路沒有船隻通航,也沒有直通車,往羅湖的火車成為唯一還鄉交通工具,當時火車總站位於今日的尖沙咀文化中心,回鄉客塞滿站內再擠滿站外,一票難求,正是黃牛黨炒賣車票大好時機。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黃牛黨轉向炒足球票,大球場座位二萬,改建後增至四萬,每當南華、精工、寶路華、愉園、流浪等勁旅生死戰,定必全城哄動掀搶票潮,很多時場內已經比賽,場外仍有大批無票進場的球迷不願離去,有球迷爬上山上看比賽,凡是勁旅大賽,肥了黃牛黨。

  七十年代初,香港電影製作進入高峰期,武打片盛極一時,一批武打名星如姜大衛、李小龍紅透半邊天,電影院數量大增,銅鑼灣區即有六七家電影院,每家座位上千,新片上映,觀眾如潮,港九各家電影院,黃牛黨活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