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安格爾作品《阿喀琉斯接見阿伽門農使者》
作者供圖
對於所有喜歡希臘神話的讀者來說,在特洛伊戰爭中戰無不勝卻命喪自己腳踵命門的半神英雄阿喀琉斯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角色了。「阿喀琉斯之踵」甚至成為了被廣泛應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致命弱點。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開始,關於這個人物形象為主題的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藝術作品便在西方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層出不窮。在十九世紀初期的巴黎,隨着新古典主義畫風的興盛和學院派繪畫約定俗成的創作標準,藝術家們掀起了一股以希臘神話及古羅馬歷史題材為主題的創作風潮。一八○一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順應當時學院派的評選標準,投其所好從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汲取靈感,憑藉所創作的《阿喀琉斯接見阿伽門農使者》一舉獲得由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所頒發的年度「羅馬大獎」。這幅安格爾的早期代表作現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中展出,毫無疑問是整個特展中屈指可數的亮點。
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記述的特洛伊戰爭中,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因奪走了半神英雄阿喀琉斯的戰利品女奴布里塞伊斯而與後者發生爭執,導致後者憤然離營且高掛免戰牌拒不迎敵。隨着傾巢而出的希臘大軍被坐擁天時地利以逸待勞的特洛伊精兵在赫克托爾王子的指揮下逼得節節敗退,迫使不可一世的阿伽門農派遣特使前往阿喀琉斯的營帳求和。安格爾的畫面便聚焦阿伽門農的使者奧德修斯與阿喀琉斯會面時懇請援助的一幕。畫作正中身着紅色披風,右手攤開正試圖開口解釋的是肩負阿伽門農使命的奧德修斯;畫面左邊以側臉示人,手持齊特拉琴(Kithara,古希臘里拉琴的一種)並正要起身相迎的英俊裸體男子便是勇冠三軍的阿喀琉斯;雙腿交叉站在他左側,頭頂紅盔的另一位渾身赤裸的勇士是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整個畫面以五五開的分割構圖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右側的使者奧德修斯和他隨行的希臘戰士們心事重重面色凝重;左側的阿喀琉斯二人則正在愜意地享受地中海的陽光沙灘,還有背景隱蔽在營帳陰影中的女俘即將與之尋歡作樂;安格爾略顯意外地未將一個本應嚴肅的外交場面畫得劍拔弩張。反之,阿喀琉斯手中精緻的齊特拉琴則是畫家意圖弱化戰爭和政治色彩,強調半神英雄浪漫情懷和生活情趣的點睛之筆。
那麼,阿喀琉斯真的會彈奏齊特拉琴嗎?《阿喀琉斯接見阿伽門農使者》畫中他手持齊特拉琴的細節究竟是安格爾將荷馬史詩的原文如實地轉換成畫面,還是畫家本人為了呈現完美的藝術表現而臆想出的細節呢?
在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是半人馬喀戊的門徒。有別於和他同類的其他兇殘野蠻的半人馬,喀戊不僅本性善良充滿智慧,還精通狩獵、弓箭、音樂、醫學和琴棋書畫等多種技藝。希臘神話中許多著名的英雄都是他的高徒,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的父親珀琉斯,以及兩位著名的半神英雄珀爾修斯和本文的主角阿喀琉斯。喀戊將他無法超越的弓箭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阿喀琉斯,德拉克洛瓦和薩金特等繪畫大師都曾以此主題進行創作。此外,喀戊的音樂演奏技巧即便以光明和音樂之神阿波羅的標準來衡量也毫不遜色,他最擅長的樂器是里拉琴(Lyre)。早在公元一世紀古羅馬時期,意大利赫庫蘭尼姆古城中便有殘存的喀戊手把手傳授阿喀琉斯里拉琴的濕壁畫,證明除了從這位多才多藝的半人馬恩師身上學習武藝之外,阿喀琉斯還熟練地掌握了里拉琴甚至齊特拉琴的演奏技法,他會彈琴絕非虛構。
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第九卷《阿伽門農向阿喀琉斯求和遭拒絕》中,第一百八十二至一百九十八行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兩使節沿着呼嘯的大海的岸邊前行,
向那位環繞並震撼大地的神祈禱,
希望能說服埃阿克斯的孫兒的心靈。
他們到達達米爾彌冬人的營帳和船隻,
發現他在彈奏清音的弦琴,愉悅心靈,
那架琴很美觀精緻,有銀子做的弦橋,
是他毀滅埃埃提昂的城市時的戰利品。
他藉以賞心尋樂,歌唱英雄們的事跡。
帕特羅克洛斯面對他坐着,靜默無言,
等待埃阿科斯的孫子停止唱歌。
兩使節走上前去,神樣的奧德修斯
在前面領路,他們站在他的面前;
阿喀琉斯大驚,提着弦琴離座跳起來,
帕特羅克洛斯看見他們也立即起身。
捷足的阿喀琉斯招呼他們這樣說:
「歡迎,你們前來,是朋友,來得是時候,
儘管我生氣,你們是最親愛的阿開奧斯人。」
根據上述這段文字,可以判斷安格爾是嚴格按照荷馬史詩的原文來完成《阿喀琉斯接見阿伽門農使者》這幅作品的。原文不僅包含對阿喀琉斯手中琴的外觀、材質、音色和出處等詳盡的描寫,更有他見到奧德修斯時手提弦琴離座的動態描述,這些細節均被敏銳的安格爾所捕捉並展現在作品當中。本就熱愛音樂且擅長演奏小提琴的安格爾,對樂器刻畫的細緻入微顯然要超越一般的畫家。在尊重荷馬史詩原文的基礎上,安格爾將文中提到的阿喀琉斯手中的弦琴在畫中精確到了齊特拉琴;並將米黃色的木製琴身畫得比幾位裸身勇士的膚色還要耀眼;而在他正要起身相迎的瞬間右手還攥着一個琴撥。安格爾的這一系列細節描繪顯然意圖突出齊特拉琴在整個故事情節中超越裝飾性的功能。
事實上,相比較普通里拉琴略小的外形和相對容易上手的民樂屬性,齊特拉琴做為希臘神話中音樂之神阿波羅的專屬樂器,因其需要掌握更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普遍被古希臘職業音樂家和演奏大師所使用。它比常規里拉琴更為專業和複雜的屬性體現在它的外形和操控方法上。琴頭上端多出的兩個把手和兩側伸出琴外的圓盤絕非是多餘的裝飾。當右手用琴撥彈奏時,音樂家的左手可以同時握住上端的木製把手來操控製造滑音(Portamento);而若是在右手撥弦時左手握住琴身用拇指按壓琴外的圓盤,則能產生顫音(Vibrato)。其獨特的滑音和顫音操控設置需要演奏者在右手撥弦的過程中左手嫻熟地配合,將顫音和滑音恰到好處地融合到演奏當中,通過更加美妙的旋律進而表達出更為豐富的情緒。鑒於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師從喀戊的記述,安格爾確信這位半神勇士擁有熟練彈奏齊特拉琴的技巧,因此在畫中對琴的品種按照個人理解做了調整。古希臘哲學泰斗亞里士多德曾表示這類弦樂並不適用於教育功能,是純粹的享樂樂器,這也正符合了安格爾在畫面左側所營造出的愜意氛圍:阿喀琉斯正悠然自得地坐在營帳外彈奏齊特拉琴,好友帕特羅克洛斯相伴在側,奧德修斯的突然到訪打斷了二人的閒暇時光;阿喀琉斯趕緊熱情地起身相迎,甚至還來不及放下手中的樂器。安格爾從品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原文所意會出的情境,結合他本人對音樂的痴迷和能夠熟練演奏小提琴的「副業」,創造出這個具有新古典主義畫風卻不拘泥於文學作品故事情節,帶有謳歌英雄浪漫情懷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