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創作的不銹鋼雕塑《海揚波》
已經有很多年了,韓秉華無論怎麼在世界各地忙碌,每個月總要有十天左右會在上海。他更笑稱,現在感覺內地文化藝術界對他的熟悉程度遠甚香港。實際上,三十多年如一日地頻繁往返香港和內地,韓秉華早已把融入祖國,當成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今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談到這一主題,韓秉華非常自豪地說,他也可以算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自己就到內地講課。「那時候想法很簡單,就是感覺國家需要我們。」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更深入東北、西北等欠發達地區。早期內地的物質條件並不好,但他們所到之處,國家都會提供最好的條件接待,也讓他們深受感動,自感必須「用心回饋」。特別讓他難忘的,莫過於八十年代,與同是設計師的太太蘇敏儀帶着兒子赴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魯美)講課。那是第一次前往東北,又是大冬天。那時的魯美,連他們住的專家樓都沒有持續的暖氣供應。但同樣在艱辛條件下工作,藝術學院的老師展現出的精神面貌讓他敬佩。負責接待他們的學院書記和院長見他們從南方來,衣着單薄,立刻準備了幾件軍大衣,又從百貨公司買來布棉鞋相贈。「我兒子第一次被打扮成『小八路』。」之後,一家人北上吉林講課,還被邀請坐上綠皮火車飽覽北國風光。雖然照相機在攝氏零下三十度的環境下罷工,但一家人卻把那些美景印在心間:「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識到毛澤東《沁園春.雪》裏描寫的意境。」
多年來,抱定「回饋國家」之心,韓秉華所到之處,都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才學貢獻出來。他骨子裏有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也讓他從不計較功名利益:「我不是做生意的。」讓他頗為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不僅留下了不少佳作,更重要的是親身參與了祖國的文化復興。
當然,在韓秉華的藝術人生中,上海是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談笑間,他特別向記者展示了一枚印章,這是不久前與上海同行朋友相聚時,海派設計大師趙佐良在聽聞他與上海的淵源時送他的雅號,第五套人民幣十元雕版師趙啟明亦正好在座,便專門為他刻了這枚閒章相贈——「上海香港人」。
韓秉華說,一九八六年,作為香港培華基金會主辦的內地設計師培訓班教授,第一次來滬授課,從此就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上海的海納百川,給了他很大的舞台,高度的信任,也讓他交了很多朋友。近年來,他參與了不少上海的重要藝術創作,幾乎沒有間斷過,還應邀擔任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為推動兩地藝術界交流出謀劃策。在他的帶動下,同樣在設計領域成就斐然的太太蘇敏儀也與他並肩同行。兩人經常「雙劍合璧」,或是共同辦展,或是共同參與創作,或各自發揮所長,被滬港兩地傳為佳話。一直以來,他們還以「H&S」工作室為名。香港會展中心和淺水灣,上海新天地等,都曾有「H&S」的標識。「H和S是韓和蘇的縮寫,也代表了香港與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