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韓秉華攝於上海工作室
要說韓秉華是二○一七年度內地藝術界的紅人,並不為過,這位香港著名藝術家,在同一年兩度被國家郵政總局選中設計重量級的主題郵票,這在內地藝術家中也不多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紀念郵票和內地首套記者節郵票,都出自他的妙筆。不過,熟悉韓秉華的人都知道,設計只是他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外表時尚,內心卻相當傳統的他,在「三藝」均有斐然成就。二○一二年,他曾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海設計之都年度人物;二○一六年,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勳章。/大公報記者 張 帆
「三藝」之說來自西方,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因為在雕塑、繪畫和建築設計領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譽為「三藝之師」,「三藝」由此成為世界範圍對藝術家的榮譽之詞。不過韓秉華並不想以「大師」自居,只是謙遜地認為,自己一直是在繪畫、設計與雕塑領域有所思、有所求索,所有的作品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創作首重藝術本質
即便走在如今已頗為現代動感的上海,韓秉華的形象和氣質仍然透出一股不遜於年輕一輩的時尚,感覺是與時代同步。初次見面,就不難猜出他是「搞藝術的」,且應該「不是內地人」。的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在香港設計界出名的他,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他在一九七一年為香港藝術節設計的獲獎標識被沿用至今,已超過四十年。一九八一年,他與幾位設計師創辦了香港正形設計學校,為設計界培養了很多人才。三十多年來,他的作品在香港和國際上頻頻獲獎,還曾參與過很多國家的重大設計事項: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為香港特區區旗、區徽的評審與設計修訂稿多次前往北京;他還設計了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
八十年代開始,韓秉華開始頻繁往來於香港和內地,也將香港藝術家「中西兼容」的眼光、與國際接軌的理念,帶到很多城市,「現代化」一詞透過他的雙手變得更為具象——上海公共交通卡、上海世博會海報和申博禮品以及一系列雕塑,屢屢為上海和祖國在世界的時尚形象添彩。
不過在上海的工作室裏,韓秉華與記者談起時尚,首先強調的是「藝術是第一追求」。「藝術不是生意,不能為了商業而不顧藝術。」儘管很多時候設計是為了滿足客戶的商業需求,但在他的工作室,還是以追求文化內涵為第一要義。他拿出幾幅自己早年為香港一家珠寶品牌設計的海報介紹,傳統珠寶海報都喜歡用美女戴首飾的照片,但他的作品卻沒有:彩色的寶石、黑白自然事物照片加上自己配寫的詞句,樸素中卻透着書卷氣,珠寶首飾頓時少了俗氣感,卻仍難掩華貴。「我跟他們說,若要那種美女畫面的就不需要用我。」
由此,韓秉華也特別感謝上海,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經常受邀參與上海市的設計項目,還被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授予首批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榮譽。在他看來,上海各界對他的理念和想法非常尊重,每一件創作都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靈感,「沒有壓力地追求藝術。」
永葆一顆「中國心」
廣泛深入地了解過韓秉華的作品,有時會有「他不像香港人」的錯覺。因為在人們固有的思維裏,香港藝術家更「西化」,而韓秉華卻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很深,有時更勝過內地藝術家。
如他設計的《上海今昔》十二張紀念交通卡,摒棄了五光十色的華麗,只是以上海多個歷史建築與現代建築地標為藍本,造型力很強,巧妙地展現了上海新舊交織的城市特點;他曾為自己的個人作品展取名「遷想錄」,這個很多人根本讀不懂的詞彙,實則源自東晉名家顧愷之的「遷想而妙得」,足見他藝術理論研究之深;他為上海創作的《海揚波》、《海上文化》、《歡舞》、《昇騰》四件公共藝術作品,從材質、色彩、造型、線條都滲透着中國哲學的思想;在為上海世博會設計的紀念品時,他特別選用了代表中國傳統的陶瓷作為創作媒介,對瓶《海上玉蘭,和諧明珠》以上海市市花白玉蘭為造型基礎,同時引入太極圖的「S」曲線,將和諧、發展的上海通過圓潤、飽滿的玉蘭呈現在世人眼前;他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設計的「金爵」獎杯,也是從明代藝術家的作品中汲取了靈感,造型則取自五行中的土生金寓意電影藝術是經過反覆雕刻的心血結晶;他為上海民族民俗博物館創作的外立面及雕塑《金翎翱翔》,則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寓意,也剛好與香港九龍公園雕塑廊中的一件《魚進龍》「滬港輝映」,後者反映了香港從小漁村變為大都會。
何以堅持這樣的「中國心」?韓秉華自謙:「因為我大學的專業除了藝術設計,也修中國文學。」在他看來,香港較早與國際前沿接觸,使得其創作表現手法上更時尚,而骨子裏自帶的中華文化的「根」又給作品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這樣東西交融的特色,在韓秉華的繪畫中也有集中體現——他多取遙視或俯瞰的視角展現遼闊空間,以獨特的構圖與水墨筆觸描述山川河流,凸顯天地運行的動感。如《回歸自然》,是根據乘飛機自四川飛往西藏時所見景象所作,黑白對比,呼應表現深邃長空、飛雲萬里與悠然天際間傲然挺拔的貢嘎山峰;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貴賓廳壁畫《浦江晨曲》描寫的是黃浦江兩岸的景象,以躍動的筆觸與淋漓的水墨交融來展現上海的早晨。
設計者也是欣賞者
堅持「重藝術,遠功利」的理念,也推動着韓秉華較早「北上」,並在內地找到廣闊用武之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就來到內地從事教學交流工作。現在,他還受聘在內地多所高校的藝術專業擔任客座教授。他主講的藝術類課程,無論是針對學生還是專業人士,經常都一座難求。不過,韓秉華認為,自己對於內地藝術界,不僅是參與設計者,也是一個欣賞者。
以近期涉足的郵票領域為例,韓秉華說,自己很早就開始收藏內地發行的各類郵票,之後機緣巧合又收藏了內地出版的《集郵》雜誌。特別讓他懷念的,是電腦設計被廣泛應用之前,每一枚郵票設計者都親手繪製樣稿,其專業精神和功力都值得他欽佩和學習。所以他在此次設計兩套郵票的時候,都堅持以手繪為主,電腦設計為輔。
也正是這份欣賞,推動着韓秉華這幾年着力推進一項浩大工程——編著一本專題書籍,研究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至今出版的各類宣傳畫,着重以中國為主,暫定名為《虹圖》。他告訴記者,其實這本書策劃了很多年。七十年代,他曾經在中環大會堂參觀過那裏舉行的「新中國年畫原作展」,至今難以忘懷。即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中國藝術家仍然能夠創作出那些主題陽光的作品,且藝術水準不低,非常可敬。此後在創作之餘,他數十年如一日,非常重視收藏內地出版的各類宣傳畫。此次出書,不僅是對自己多年藝術收藏的一次梳理,更是對內地同行的一次致敬。
有鑒於此,對於立志走藝術道路的後來者,韓秉華也給出了建議,國際視野和豐富創意固然需要追求,但扎實的美術功底、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同樣不可忽視。從這一意義上說,香港藝術與創意工作者應該更多融入內地。經濟的發展為內地帶來的機會越來越多。現在,內地已經成為各路人才的集聚地,競爭也更加激烈。他說:「競爭不是壞事,有助於大家互相推進,帶動整體水平的提高。」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