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熙傑/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音樂由自然之聲演化而來,當音樂回歸初心,演繹大自然中隱藏的樂章,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怎樣的感悟?這次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熙傑與作曲家余家和在森林中探索發掘,他們深入馬來西亞婆羅洲砂勞越,記錄了這一片陽光雨林的曼妙之聲,也拜訪了當地土著族群的樸實音樂,這些自然元素組合成一場「風雷雨雪、陽光雨林─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音樂會,將在本月二十、二十一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為觀眾呈獻。
風雷雨雪 骨笛悠揚
關於該場音樂會的內容,指揮兼藝術指導周熙傑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甫進排練廳,周熙傑用骨笛吹奏了一段悠揚的樂曲,他說:「製作這笛子的骨頭就來自砂勞越,我們去年聖誕期間在那裏停留了九天,記錄這片雨林自然的聲音,也感受了當地土著的生活,欣賞了他們的音樂與舞蹈,這次的音樂會也把他們請來了。這支骨笛就是我們在那裏得來的。」
他幽默地說:「我們品嘗了那裏的山豬肉,骨頭就用來做這支骨笛,一點也沒浪費。」
這場音樂會共演奏五首關於自然的樂曲,音樂色彩豐富。上半場演奏的是「風雷雨雪」,是經典的以自然氣象為主題創作的樂曲,有徐景新的《風》,以音樂來塑造風的形態;昌英忠的《雷神的啟示》通過雷聲震撼拋出啟示;《雨急急》選自關廼忠《台灣四季》,大雨是夏天的分界線,雨的急與雨後的晴形成鮮明的對比;關於雪之音,演奏的是盧亮輝的《冬》,冬雪漫天是四季的終也是四季的始,為來年春綻放積聚能量與希望。
陽光雨林 沙貝清亮
下半場的「陽光雨林」主題,《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是余家和世界首演的新作品,全曲七個段落,有自砂勞越原始雨林采風的素材,還將熱帶雨林中的獨特樂器「沙貝」(Sapeh/Sampe)以及傳統的根亞族舞蹈加入演出中,把原始熱帶雨林風貌呈現在音樂廳中。
談起今次音樂會的亮點,沙貝當屬其中之一。周熙傑介紹,沙貝是這片雨林裏誕生的唯一一種有弦的樂器,它清亮的音色以及獨特的金屬音,都帶着濃厚的雨林氣息。同時音樂會上會吹奏這支來自雨林的骨笛,屆時也會嘗試邀請觀眾共同參與演出。
自雨林歸來,周熙傑沉醉於雨林的原始,也看到了現代生活對雨林帶來影響。雨林有了現代的痕跡是好還是不好?感觸最深的是當地老一輩的獵頭族人會在門樑掛上曾經獵得的頭顱,現代科技與金錢的介入,他們不再獵頭,大部分部落都有了供電,有電視和冰箱。過去他們的生活不涉及金錢概念,他們生活很原始,但有音樂和舞蹈,生活充實,現在接觸了現代的生活方式,快樂也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多。所以究竟現代與原始之間的影響是好還是不好,是一個說不清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也希望觀眾能在這場音樂會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月十八日晚上七時三十分,香港中樂團將舉辦工作坊讓觀眾體驗馬來西亞婆羅洲砂勞越傳統根亞族舞蹈及沙貝。
地址位於上環市政大廈香港中樂團演奏廳,此外還分別於二十日舉辦公開綵排,以及二十一日後台導賞活動,免費報名,查詢可電三一八五一六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