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小說?答案估計有上百種。
前不久在香港中文大學聽了一場題為「服從與抵抗——小說寫作」的講座,由知名作家王安憶主講。她提及,小說的基因就是講故事。年輕時「無知無畏」,總想寫得與別人不一樣,寫得難讀難懂就覺得出眾,如今回看四十年的創作生涯,才發現講好聽的故事才是最難的事情。
的確,古今中外,傳世的經典小說作品都有一個好的故事作為核心,比如,中國的四大名著;而放眼國外,莎士比亞、雨果、海明威、托爾斯泰,都是講故事的高手。
莫言二○一二年在瑞典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講就是以「講故事的人」為主題。他強調:「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說的是大實話。講故事是小說家的基本技能。
有關中國小說家的正式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言:「小說家流,蓋出於稗官,街頭巷語,道聽途說之造也。」這也說明小說自古就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後來到了「五四」,有了明確定義的現代小說。逐漸,作家們發現純故事化的小說已不足以表達生活內涵,完整的情節也難以承載人生命題,於是,他們開始淡化故事性,拋離完整嚴密的情節,以便將更多的「生活內涵」和「人生命題」放進作品裏。如此,文學越發展小說越豐富,但離講故事的傳統卻越來越遠。
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小說中,故事只是個模糊的輪廓,更多的是在描摹心境或宣泄情緒。上月離世的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先生就曾指出,有的作家在追求思想的道路上一味抽象,沖淡了敘事性,作品人物不接地氣,遠離生活,缺少親和力。
回到開篇的問題:什麼是好小說?我想,沒有一個好故事,肯定不會是一部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