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影《南極之戀》劇照\作者供圖
吳有音的《南極絕戀》在二○一四年出版發行的時候,我就曾讀過,當時的直觀感受就是,文字樸實卻又滿是溫情,是一本不熟悉南極的人絕對寫不出來的書。後來聽說要拍成電影我就好奇不已,如今上映了,少不了要買票一觀之的。
改編成電影後,影片取名為《南極之戀》,且不論這部戲到底拍得好不好值不值得一看,能在南極冰雪世界裏完成一部電影,已然是件了不起的事兒了。這是人類史上首部在南極實地取景拍攝的電影,可以說,最後在影院裏看到的這部戲,是整個劇組冒着酷寒、冷風、暴雪、毒陽、劣境,以及生命的危險來拍攝完成的。單憑這一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故事的情節與原著小說並無太大的差異:一場墜機發生在了南極,婚慶公司老闆吳富春和高空物理學家荊如意在這場事故中幸存,但面對南極的冰天雪地,死亡每分每秒都不曾走遠。吳荊二人在無意中找到南極考察隊留下的廢棄小木屋,小屋裏的燃料和食物僅夠他們生存七十五天。面對如此絕境,活下去變成了唯一的願望,而在尋找救援的過程中,這對性格水火不容的人相濡以沫,共同領悟了愛情。
聽起來,這只是一部災難愛情片,似乎也有些老套。但當整個故事與世界盡頭的南極掛鈎時,南極的壯美何嘗不能彌補這些缺陷呢?被擱淺的鯨魚骨頭,絕美的歐若拉(南極光),融化的冰川,可愛的海豚海豹—能用勇氣去南極拍這樣的一部片子,本身就是一個里程碑了。
回到故事本身,即使老套,終究是有能打動人的地方的。小木屋的求婚,誤入家中的小企鵝,女主角動情的詩,人性的善良,男女主角相濡以沫式的依賴,又何嘗不美不動人呢?
七十五天,在這不長也不短的時間裏,吳富春要對抗冰川、海溝、裂縫、雪盲、飢餓,還要對抗荊如意和自己絕望的心情;而荊如意在這七十五天面對的則是恐懼、忍耐、堅持、信任,還有希望和絕望之間來回切換的心理折磨。絕地求生中的二人與南極完美的大自然景色形成強烈的對比。雪白無瑕的冰雪世界再美,終究不及人性的光輝來得溫暖且打動人心。如果說電影的主題是絕地求生,那電影末尾吳富春看着雪崩中的小木屋,大喊着「我要回家」,表達的何嘗不是對愛人的牽掛呢?
《南極之戀》想說的東西太多了,災難、愛情、求生都有,或許這些內容在短短的兩小時中都表現得不夠深入,或許導演在取捨之間也未能給電影一個清晰的定位。但平心而論,兩個小時的電影結束後,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不僅僅是被南極的純與白震撼,也被導演和演員的盡心盡力震撼—世界的盡頭拍電影,無論好壞與成敗,這一舉動已經足夠讓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