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電台推新節目「廣播90年」

時間:2018-04-09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圖:歌手鄧麗君(後排中)與電台眾DJ\香港電台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廣播伴隨港人成長,早已成為人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今年恰逢香港廣播踏入第九十個年頭,香港電台第一台推出全新節目《香港廣播90年》,以廣播界不同的持份者,用學術及趣味角渡口述廣播史,引領大眾回顧和追溯各個年代的廣播文化及共同回憶。

  廣播發展與時並進

  上周,前副廣播處長戴健文、前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總監鄭啟明、資深傳媒人黃桂林於香港電台錄音,之後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講述他們的廣播記憶。「廣播發展反映香港民情變化,伴隨時代變化而改變。」戴健文表示:「香港從一九二八年開始產生廣播,最早的十年主要解決技術問題,內容以音樂和簡單資訊為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期,四十年代末開始有單人講述、廣播劇等;五十年代陸續有商營廣播電台的出現,譬如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的『麗的呼聲』,其中播音員李我的『天空小說』節目,淋漓盡致展現社會眾生相。」

  戴健文續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增長,對香港廣播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從那個時間開始,香港廣播節目類型,都是伴隨這代人的成長而變遷。比如六七十年代時,這一輩人進入青年階段,從而使電台廣播開拓流行音樂,催生DJ文化的出現,如香港電台的《青春交響曲》、商台的《年青人時間》。」其後的八十年代是香港廣播發展的高峰期,而進入千禧年後,香港廣播又需要同其他不同媒介融合,尋求多元化發展之路,背後原因均為時移世易,以及人們愈來愈關注個體感受。

  相比較其他商營廣播電台,香港電台尤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詩詞歌賦、中國歷史、戲曲粵劇,不一而足,如今的第五台「戲曲天地」依然是戲曲聽眾的首選。其實,香港電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陸續製作粵曲節目,邀請唱家、老倌助陣外,亦成立自己的劇團。鄭啟明道:「香港電台於六十年代時,由時任中文台台長周乃陽發起,成立龍翔劇團,老一輩廣播人可謂推動文化傳承的有心人,待我們這一代接棒時,又將這一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因此,鄭啟明有份推動歷史教育節目《中華五千年》的播出,該節目從軒轅黃帝講起,至一九四九年止,帶領聽眾暢遊華夏文明史,不僅有講述部分,亦有廣播劇成分。「只有敘述內容,會讓聽眾感到煩悶。節目播出後,因為反響太好,令其成為一部長達九百集的長壽廣播節目,從一九八三年一直播到一九九九年,出乎人意料。」鄭啟明說。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香港電台又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啟播普通話台,成為香港唯一普通話廣播頻道。

  跨媒體合作增互動

  「香港電台與其他商營廣播電台的發展形成互補關係,前者注重文化傳承,後者在兼顧廣告客戶需求的同時,又能有更多反映民間生活的節目內容。」黃桂林說。他同時也承認,在網絡媒體衝擊、網上電台崛起的今天,廣播業日漸式微,「以前喜歡聽廣播的人,會因為播音員的聲音而一路堅持收聽這個節目。而今時今日,聽眾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想要創作一部廣播劇,都缺乏與之相對應的編劇人才。」

  不過,三人皆認為廣播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優勢,戴健文說:「廣播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媒介,收聽方式很是便捷,特別是香港電台已有手機App版,可以通過手機收聽廣播。」黃桂林亦表示:「廣播給予人們無限的聯想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聲音,滿足心中幻想,從而產生更多共鳴。」鄭啟明也深以為然:「視覺畫面讓我們失去想像的機會,但聲音卻增進我們的想像力,故『有聲書』可成為未來廣播業的發展方向,由聲音帶領聽眾進入文字海洋。」

  如何在今時今日令香港廣播「突圍」?戴健文、鄭啟明、黃桂林認為,未來發展重在與新媒體融合、增進廣播的互動性,加強創新性和人性化,以及同內地的交流合作。

  《香港廣播90年》從本月十五日開始,逢星期日下午四時至五時,在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港台網站(radio1.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