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人吃飯,協議每人叫一樣菜,朋友說:來個「勁啲」的,東坡肉!
曾幾何時,東坡肉也變成「勁啲的」了!七八十年代,筆者還在內地時,吃單位食堂,每月四張肉票,可以有四餐吃上一小碟豬肉,肥的居多。那年頭,瘦肉也精貴,肥肉雖然粗俗一點,但缺油少葷的年代,肥肉也是罕見的。那時怎敢夢想有一天能舒舒服服吃上一碗東坡肉!
現在吃東坡肉,變成是一件需要有點勇氣的事了。在很多不明不白的食物都被不明不白地加進各種有害無機物的今天,一碗東坡肉,如果可以保證是地道的「東坡肉」,那已經算是挺理想的了。
街市的生薑,一塊塊比手掌大,粟米和大豆都是轉基因種子種出來,農作物裏有多少生長激素、化肥和農藥,現在還有誰去計較了?即使有人計較,除非你自己去種,否則還不是要從街市上買回來?
最近回鄉,鄉下的飲食習慣也迅速改變中,日常生活更講究,鮑參翅都不是稀罕物了,中小城市也不再有營養不良的現象。實際上,他們見到東坡肉,可能大家也都要搖頭了。一方面營養過剩,另一方面營養可疑。可疑的營養過剩,倒是不可疑的營養沒地方找,這是這時代悲哀的事情之一。
想起這些,吃什麼都沒滋味,要想有滋味,只好什麼都不想,只管吃,如此胡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