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居住社區附近的「京客隆」超市,因為其所在妨礙修建地鐵,被迫關張停業。人們把它看成一件「大事」,奔相走告。停業前一天,超市顧客盈門,都想多買一些東西「囤積」起來,以減少超市關門後跑遠路購物的勞累。
這家超市已經開了十幾年,生意興隆,為附近居民購物提供了很大方便。超市為一座二層樓,面積雖然不大,但物品卻十分豐富,不僅有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家中餐桌上必備的東西,而且還有各種生活日用品,包括肥皂、牙膏、炊具、化妝品、衣類,一應俱全。進門處還有幾個攤位,出售饅頭、花卷、燒餅、烙餅、煎餅等各種熟食。
超市正常營業時,人們不大理會它的重要,甚至有人還提出過意見,嫌棄售貨員態度不好、超市貨品不夠齊全等。但自從傳聞超市要關門,近一個月來,人們感到生活中需要這個超市,捨不得讓它關門。
人們議論最多的是,超市關門後,上哪兒去買東西。我們居住的社區附近,快餐店、麵包房、便利店倒是都有,但就是沒有一個像樣的超市。京客隆關門後,要買食品和日用品,只能跑路去較遠的超市。年輕人還好,年紀大的人,腿腳不很利落,就不心甘情願了。
「沒關係,一切網上買。」有人出主意。但老人不同意,第一他們不會使手機或電腦訂貨,第二他們必須看到要買的東西,細心選購,心裏才踏實。這也是老人不網購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網購發展很快。
人們更相信政府,修地鐵是發展交通的需要,不能阻攔,但為人們生活購物解決困難也是政府的責任。據說修地鐵期間,在附近要臨時建立幾個購物點,方便居民購物。地鐵修成後,在京客隆的原地,要建一個規模更大的超市。一位老人問:「要等幾年?」另一位回答:「至少兩年。」人們期待着更大的超市早日出現。
「超市」改革開放前沒有,現在已遍及全國各個城市。平時生活中似乎與超市關聯不大,但一旦沒有它,就會感到很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