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昔日香港街頭,有不少人從事替人寫信維生\作者供圖
在六十年代,本港大街小巷有一種街頭行業非常盛行,就是專門幫人寫信的「寫信佬」。
這種行業的出現,其實與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普及程度有密切關係。在早期的香港,人口大部分由內地遷徙而來,這些人大都因舊社會和戰爭影響沒有機會受教育,來到香港之後,馬上要為口奔馳,根本沒有機會去增長知識。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一大批文盲,但這批新港人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在內地有很強的親友網絡,基於工作繁忙,難以抽空回鄉省親,所以要與內地親友溝通,就必須依靠書信往來,但對這批人來說,可謂胸無點墨,要他們自行寫信,簡直是天方夜譚。有受過教育的人士洞悉這種情況,於是就在街邊開檔,憑信紙和筆替人寫信維生,光顧者會坐在檔前,先向「寫信佬」說明自己想向內地親友訴說的內容,然後就由「寫信佬」根據顧客的意願,將他們的想法一一活現紙上,最後再向顧客朗讀一遍,雙方認為意思無誤就算成交。但此刻「寫信佬」的工作尚未完成,因為還要替顧客寫好信封,然後貼上適當郵票,顧客至此就會交上所需費用,然後選擇自行投遞或由「寫信佬」代勞。一般而言,每次服務收費只需一元幾毫而已,可謂一家便宜兩家着。
後來,隨着內地對生活物資需求殷切,有些街頭「寫信佬」便擴展業務,由純粹替人寫信發展至替人寄郵包,顧客可以自行購買物資後,帶給「寫信佬」代勞,亦可付出款項,委託「寫信佬」代為購買和寄出有關物品,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個行業其門如市。
不過,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內地生活物資逐步走向豐裕,加上香港的教育不斷普及,文盲越來越少,令街頭「寫信佬」這個行業迅速走向式微。如今,「寫信佬」一詞已經走進歷史文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