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吖!撞到嘢呀》編排精彩、具黑色幽默
劇場空間主辦了一個由張飛帆擔任導師的編劇工作坊,分為「日篇」與「夜篇」的演出《香港地的日與夜》,是該工作坊中十一位學員的創作成果。十一人各以香港一個地方作為故事的場景,炮製出十一齣皆約二十多分鐘的短劇,並全由陳桂芬導演。當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或寫得較完整的有以下七齣。
兩女一男 分手真相
《月球下。的士》(灣仔),李妹姿編劇,見於「日篇」及「夜篇」。
男的士司機(葉興華飾)講述一堆紙皮盒跟他愛上一個富家女有何關連,原來富家女的爸爸要司機賺到八千萬才能娶其女兒,司機明知沒能力賺就找玄學家朋友指點迷津,結果五行屬木的司機竟在的士車廂堆積大量紙皮盒以增強財運……看見這個為八千萬而瘋狂迷信的故事當然可笑,但觀眾笑之餘會感受到台詞的編寫與演繹蘊含着「一往情深」,正是這份情深教筆者不執著於「車廂堆積紙皮盒」是否不合情理和能否成為灣仔的景點。
《女男女》(深水埗),黃安蓮編劇,「夜篇」。
劇名的兩個「女」是指一個外表較佳兼穿得像淑女的女子與一個外表較遜色名為「阿珍」的女子,二人是好友,而「男」則指淑女的男友,三人一起去旅行前在深水埗的茶餐廳吃東西。淑女說找阿珍同行是由於阿珍有足夠的飛行里數可用和不會搶走其男友,偏偏一個突然掉下來的安全套揭發阿珍與淑女的男友有染;阿珍大罵淑女把男友視作「提款機」以供淑女瘋狂消費,淑女竟變得巴辣地掌摑偷情的男友,兩個女人的滿腔怒火既構成引人入勝的劇力,又將人的坦率與虛偽、關顧與私心彰顯得很深刻。至於夾在兩個女人中間的男人也炮製出不少尷尬、徬徨和緊急應變的笑料。
《分手的真相》(中環),林禮濤編劇,「夜篇」。
女方在中環大會堂外向男方提出分手時,竟脫掉高貴的上班/晚宴服和高踭鞋,原來二人本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女方向來有「過農耕生活」的理想,偏偏為了跟男上司拍拖而要穿自己不喜歡的服裝及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委屈了六年後才決定回復真我。編劇藉此分手故事道出香港除了有「賺錢至上的中環價值」之外,更有農耕或其他生活方式可選擇,並讓觀眾反思:自己是否盲目賺錢而忽略了生活的多元選擇?能否活出真我還是每天戴着假面具做人?
半杯咖啡 交易現場
《半杯啡》(樂富),郭家齊編劇,見於「日篇」及「夜篇」。
劇首見居於樂富的主婦May在屋邨的草地練太極,同時感悟到人太渺小和別太執著。該份感悟也源自她辭掉工作竭力照料患抑鬱症兼有腳患的媽媽,偏偏May的姊姊(因要上班沒法照料媽媽)總怪責妹妹未能把媽媽照顧得夠好,使May承受了很大的生活與精神壓力,高潮戲便是May竟有「在給媽媽喝的咖啡中混入漂白水」的衝動,而May更揭露「在草地練太極」只是她的幻想,其實她終日困在狹窄的家愁對媽媽……從港聞報道中也見類似的人間悲劇,反映香港的醫療和社會福利服務有太多要改善之處。至於姊妹之間的對立與各有各忙,則教觀眾深思:怎樣衡量工作與親情的關係/價值?
《吖!撞到嘢呀》(飛鵝山),阿浠編劇,「夜篇」。
一對男女在飛鵝山偷情時,男方駕駛的車疑似撞倒一個人後在不遠處停下,偏偏男女雙方既沒找到被撞者以了解傷勢,也沒報警,而是正在考律師牌的男方竟叫女情人頂罪……驚慄的處境氣氛加上喜劇的包裝,使這個關於知法犯法的故事有一份濃烈的荒誕感,不負/推卸責任、自私的心態在荒誕中使觀眾邊笑邊感到男女主角的醜陋與可怕。劇中男女主角爭論如何處理車撞人事件時,爭論場面變成跳舞場面,編排得精彩、具黑色幽默的喜劇包裝。
《交易現場》(旺角),劉芳婷編劇,「夜篇」。
年長女警於旺角行人專用區重遇當年見過的男賊,以前的男賊如今是「合法收數員」與教會的粵劇導師兼傳教者。從女警跟前男賊那交談中,女警體會到無論是收數、傳教還是警務工作,都是「要跑數的量化工作」,並憶起自己「當差」多年卻未親自捉過賊……這故事以既真摯又妙趣的台詞處理、演繹,道盡小市民終日為口奔馳卻欠缺生活意義的苦況,劇本女警拍了二百多集《警訊》節目卻不像當粵劇老師的前男賊般着緊自己的工作,是層次豐富的諷刺。
《誰之過》(上水),趙健編劇,「日篇」。
陳婆婆在上水遭水貨客撞斷手骨,於醫院治療期間竟因手部痕癢而三次弄破石膏,甚至企圖自殺(獲救)。陳婆婆的子女既向女醫生追究責任,又要考慮是否同意媽媽做手骨手術,更要處理探病事宜,使整齣戲爆發很多煩惱和爭拗,爭拗內容竟涉及爭產與另一個沒出現的哥哥……此劇於情節上似荒誕、紛亂、怨氣重的社會縮影,頗有電視劇的味道。
圖:劇場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