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掃墓,其中一個要到的地方,是青松觀。
青松觀是道教的地方,供奉呂祖,但我對呂祖旁的王重陽和邱處機更感興趣。記得中學時期初讀《射鵰英雄傳》,那一年來到青松觀,忘記了是自己發現還是家人提醒,看到道觀門外的圖示,知道他們的身份,趨之若鶩之餘,更對呂祖並非小說中的人物有點納悶。曾經,我們都試過,把小說想像得比真實更真實。
拜土地,拜呂祖,是入觀後的指定動作。中國人見神拜神見佛拜佛,出於禮貌多於信仰。高舉一炷香火,向神佛頓首的一剎,心裏總會說聲「保祐」。其實,素昧平生,又為什麼非要保祐你不可呢?其實入廟拜神是打招呼的意思,畢竟是打攪着人家的地方,就等於進人家的屋,要跟主人打招呼一樣。也許,應改叫「您好」,但遇神佛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怎可放過一聲「保祐」?不合理,不合邏輯,但心安,故也成了社會的集體行為。
拜祭先人才是到青松觀的目的。要給祖先買「衣包」。衣包外面像寫信一樣要有收款「人」的地址和寄件者的姓名。買衣包的地方有一個角落讓你寫上下款,備筆,更有「例句」如「×門堂上歷代祖先」和當日的日期。這不就是郵局嗎?在人界和冥界,火就像信鴿,把我們的心意,傳遞到仙人手中。
無論是青松觀的靈牌位和青松仙館的靈灰閣,我們都要在密鋪在牆上的逝者中找到自己認識的先人。以往很害怕看見別的逝者的相片,尤其一些看似年輕的,心裏總有點不安。但想到他們也曾在世上活過,為世界貢獻過、付出過,現在世界所以變成這麼的好,總有他們的功勞,那也沒什麼好害怕。放眼望去,一個又一個逝者的臉容,在一間小小的道觀仙館,藏着他們活在世上的小小痕跡。我們除了拜祭自己的先人,也會在每一個香爐奉一炷香,向這班逝者致敬。
高山流水,總有一天,我和你和他都會成了一個靈牌,讓後來的陌生人仰望。也許,今天開始要好好地活,讓百年以後,可以無悔地俯望一雙接一雙清澈而澄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