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人飲水要思源/過來人

時間:2018-03-28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六十年代街邊輪水的場面已經成為歷史 作者供圖

  生活在今天的香港人,從來不會為用水不足而發愁,但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政府的儲水設施不足,以致港人的食水供應經常要望天打卦,如果該年天旱的話,會出現水塘見底的情況。

  遇到這種環境時,港英政府就要推出制水措施,好一點是隔日供水,最惡劣的情況要四日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時。為了及時儲備足夠的用水,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備有大水缸和大水桶,每當有水供應時,甚至要放棄上班和上學,舉家出動合力取水。

  住在新式樓宇的居民情況好一些,因為設有自來水,但也並不表示可以安枕無憂。因為全座大廈同時取水時,水壓就會降低,住在高層的住戶龍頭流出的就只有涓滴,於是就在天井向樓下大喊「樓下閂水喉呀」,通常樓下居民都會識做,但遇上不合作者,就往往因此而發生口角或衝突。

  住在舊式樓宇的人,由於沒有鋪設自來水管,平日用水都要到街喉取水,遇上制水,街喉就會擺上長長的水桶陣。那時候售賣鐵桶的店舖可謂生意滔滔,因為每家人都會購買幾個。事實上,這些鐵水桶的來源大多數是盛載食油的油罐,商人收購這些油罐之後,將蓋面切開,再在中間加上一條木製橫柄,就成為一個輕易用擔挑擔起的水桶了。

  由於小孩子的體力有限,太大的水桶拿不動,所以通常都會以家中的容器去盛水,例如水煲和飯煲等。為了防止在運送期間水會淌瀉,有人發明了在水面放上一片發泡膠,就可以降低水的波動程度,不致取一桶剩半桶的情況發生。

  在制水期間,政府亦會密切配合,除了加強宣傳節約用水的信息之外,還會以身作則,例如減少洗街次數和用非食水淋花等,並會對浪費食水的人士加以檢控。

  不過,自從已故總理周恩來拍板興建東江之水越山來工程之後,香江與制水就從此絕緣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