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世纪同心”展出最强“师生圈”作品200余件

時間:2018-03-24 14:54:39來源:大公网

  “世纪同心”为中国美院美术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藏品展,全面展现了建校90年来美院发展历程与教学成果。

  大公网24日杭州讯(记者 王莉)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正式开课,今年恰逢90华诞,为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特别举办的名为“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于近日开幕。

  据悉,此次展览根据内容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艺术摇篮、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包括1928年蔡元培亲书的办学手稿,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吴茀之 、陆俨少、赵无极、朱德群等曾经在美院从教与学习的师生作品共200余件,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馆藏作品展。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藏品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当下市值,都已无法估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国美的先师,有血有情;国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们的着述和艺术是中华文艺的瑰宝,他们的人格品节更是国美学脉的精神底色。而这些藏品也正是中国美院90年所收藏的艺术战果。

  蔡元培手稿展出 重温办校理念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的手稿及写给林风眠的信

  1928年4月9日,实践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国立艺术院在西子湖畔举办了开学典礼。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便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的手稿,以及蔡元培出席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和他写给林风眠的信。

  中国美术学院001号毕业生郑月波的家属陈力宇在参观中说:“我的岳父郑月波先生是1928年第一届,而且还是春季班的学生。他作为马来西亚华侨回国来报考第一届,还有幸录取了。他是一个很典型的美院学生,受了五年的老师的教诲,造就了他一辈子的艺术生涯。”

  “艺术摇篮”展厅中,教学场景照片、教师课徒稿与学生上课习作相对照,直观复现了当年艺术历史和教学实验。展区一侧,还有赵无极留给毕业学生的寄语,钢笔字墨迹犹新。

  据介绍,在中国美术学院典藏中,最系统的就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大师作品收藏,如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陆俨少的作品皆在收藏之列。油画家颜文梁、倪贻德,版画家力群、彦涵、吴凡等人的作品也有丰富收藏。在二楼展厅,2016年卓鹤君、吴山明、闵学林、张谷旻等人合笔的《西湖秋胜图》是特意为杭州G20峰会所作,长达9.9米,气势恢宏。而如王公懿等如今的名家作品更是不经意就在观众眼前亮相。

  百岁老校友忆往日美院情

105岁校友陈玲娟的儿子赵一新代表母亲向母校捐赠文献

  作为美院目前最高龄的校友,105岁的陈玲娟见证了美院创办之初与兴盛发展的点点滴滴。由于年事已高,在展览开幕式上,她委托儿子赵一新带来了视频与书信以表达对母校最诚挚的思念。

  她回忆说:“杭州艺专是我踏入艺术殿堂的第一站,对我之后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几十年来,位于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旁的哈同花园艺专校舍和林风眠校长,林文峥教务长,关大羽、潘天寿等师长,朱德群、吴冠中、朱怀新等同学的音容笑貌常会在睡梦中出现。记得林风眠校长常邀我们在周末去他寓所作客。他把家里的中外名作品一一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大饱眼福、开阔视野。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草拟了一个《西湖美学》的写作提纲,拿去请教林校长。林校长百忙中耐心地作了认真修改,鼓励我大胆写下去。”

  据悉,此次国美90周年纪念特展,各方校友及其家属也再次用实际行动支持母校,共有43套作品新入藏。其中,郑月波作品及藏品6件,王昌杰作品2件,刘业昭作品2件,张毓怡作品及文献19件,陈玲娟文献一套,周轻鼎雕塑作品1件,王庆明作品1件,甘正伦作品1件,洪惠镇作品5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